美國處方藥價格長期以來居全球之冠,成為民眾與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近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將簽署一項行政命令,目標是大幅降低美國藥價,幅度高達30%至80%,並規定美國支付的藥價不得高於全球最低價國家的水準。此舉被視為打破過去由美國消費者「幫全球買單」的不公平局面,但同時也引發製藥業界與醫療領域的多方討論。本文將探討川普此次政策背景、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其對未來醫療市場和患者權益的潛在意義。
美國藥價居高不下的背景與川普新政
長期以來,美國處方藥價格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同一款由相同公司生產、相同實驗室研發出的藥物,在美國售價往往是其他地區5到10倍之多[2][4]。這種現象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缺乏對外參考價格機制,使得製藥公司能夠在無有效競爭壓力下設定較高售價。此外,美國龐大的醫療保險體系結構複雜,也使得價格透明度不足。
針對此問題,川普宣布將推動「最惠國待遇」政策(Most Favored Nation),要求美國支付給製藥公司的價格不得超過全球任何一個最低定價的先進經濟體[1][3]。他強調,此舉可望讓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及患者節省大量開支,同時也是多年來首次讓美國獲得公平對待[3]。
藥品降價帶來的利弊分析
降低民眾負擔
若該行政命令順利實施,美國民眾購買處方箋藥物所需支付費用有望大幅下降,有報導指出部分熱門或常用處方箋類別可降至原本價格三分之一甚至更低[1][2]。這將直接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提高治療依從性,有助改善公共健康狀況。
衝擊製藥業研發動能
然而,此政策也引起製藥企業強烈反彈,多家公司股價因預期營收受損而出現明顯下跌,包括日本武田、安斯泰來等大型跨国药厂均受波及[3]。批評者認為,大幅削減利潤可能抑制新药研发投资,从长远看不利于创新药物问世与医疗进步。此外,一些專家擔憂限制了企業收益後,可能會導致某些創新或罕見疾病用药供應縮減,使患者取得特定治療變得更加困難[1]。
全球市場連鎖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該政策要求以全球最低價格作為基準,有分析指出這可能促使其他国家调整自身药价策略,以避免成为“价格标杆”,从而引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甚至上扬趋势。这意味着美国虽然获得较低价格,但同时也可能推动部分国家提高药价水平,实现所谓“公平”但带来新的挑战[3]。
未來展望與思考
川普此次提出的大刀闊斧改革方案,是針對長年困擾美式醫療體系的一劑強心針,也代表著試圖改變過去由消費者承擔過重成本的不合理格局。然而,要真正落實且兼顧各方利益,需要政府、產業界及社會各界共同協商平衡。在確保病患能負擔得起且持續獲取必要治療之外,更須防範創新能力受限所帶來的新風險。
未來若此類最惠国待遇措施廣泛推行,不僅影響北美市場,更有機會成為全球仿效範例,引發跨境合作和監管模式革新。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持續關注如何透過制度設計保障創新激勵與公眾健康需求雙贏,避免陷入短期利益犧牲長遠福祉之窘境。
總結而言,川普主張不再讓全世界「搭便車」,透過行政命令壓低處方箋和一般用薬成本,是一次挑戰既有利益結構的重要嘗試,其成敗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年乃至十年的醫療經濟版圖。而身為消費者,我們期待看到更合理、公平且具永續性的醫療資源分配模式逐步建立,以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群。
資料來源:
[3] money.udn.com
[4] www.youtube.com
[5] news.pts.org.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