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決心,公營醫療持續發展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上升以及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都對現有體系構成壓力。為確保公營醫療能夠持續發展,改革勢在必行。目前,香港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正積極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率和加強對市民的保障。

公營醫療改革的必要性與挑戰

香港的醫療體制長期以來以公營醫療為主導,為廣大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醫療服務。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醫療技術的進步,現行體制逐漸顯露出其不足之處。「有病才看醫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導致基層醫療發展滯後,大量市民湧向公立醫院,加劇了醫療系統的壓力。此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服務效率有待提升等問題,都亟需透過改革來解決。

面對這些挑戰,香港政府必須本著公平的原則,與市民一同尋找最適合香港且具有可持續性的醫療體制。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曾指出,公營醫療改革的關鍵在於「供」與「求」,期望醫護人員能更專注於專業範疇,而非商業考量,強調專業操守的重要性。

收費改革:引導資源合理運用

其中一項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這項改革旨在透過調整收費,引導市民善用醫療資源,減少浪費和濫用,確保有限的醫療資源能夠精準地投放到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這並非要減少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的承擔,而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公共資源,保障市民,特別是「貧、急、重、危」患者的權益。

收費改革是因應人口老化挑戰的必要之舉,也是確保公營醫療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合理的收費機制,可以促使市民更謹慎地選擇醫療服務,避免不必要的醫療開支,從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當然,在推行收費改革的同時,政府也需要向市民講清講楚,確保他們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和內容,避免產生誤解和不滿。

加強基層醫療:預防勝於治療

除了收費改革,加強基層醫療也是公營醫療改革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地的研究和經驗都顯示,基層醫療系統越健全,預防護理做得越好,市民就越健康。因此,政府決心大力推動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改變過去以公立醫院為中心的模式。

基層醫療涵蓋了預防疾病、早期診斷、慢性病管理等多個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少市民對專科醫療的需求,從而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透過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鼓勵市民建立長期穩定的醫患關係,可以更好地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

醫護專業性:改革的核心價值

在公營醫療改革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專業性至關重要。盧寵茂局長強調,醫護人員應更多關注專業範疇,而非商業考量,堅守專業操守。這意味著醫護人員在提供醫療服務時,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先,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而不是追求經濟效益。

同時,政府也需要為醫護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公營醫療體系,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水平。只有當醫護人員能夠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才能確保公營醫療改革取得成功。

總而言之,香港公營醫療改革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政府、醫護人員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透過收費改革、加強基層醫療和提升醫護專業性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確保公營醫療體系能夠持續發展,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可負擔的醫療服務。改革的決心和執行力,將是決定公營醫療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