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與綠色金融發展,其角色日益重要。隨著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即將在巴西貝倫舉行,香港地球之友、香港金融發展局聯同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將於「中國角」場內合辦邊會論壇。這一舉措不僅彰顯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積極姿態,更突顯其在推動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方面的戰略定位。本次論壇的舉辦,是香港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重要體現,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
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得益於其成熟的金融體系和國際化的市場環境。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綠色債券發行,並設立綠色投資基金,支持能源轉型融資等創新工具。這些舉措不僅吸引了國際資本,也為本地企業提供了更多綠色融資的機會。香港金管局的數據顯示,「綠債通」等跨境機制進一步便利了境內外資金參與本地綠債發行,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也將可持續投資產品納入其中。
此外,香港的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例如,保險公司開始推出涵蓋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或可再生能源項目保障的特色產品,而科技企業則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碳交易的透明度,開發基於分佈式賬本技術(DLT)實現碳排放權追蹤溯源功能。這些創新不僅增強了市場信心,還促進了市場流動性的提升。透過標準化流程設計、「碳中和」主題基金運作模式以及針對中小企業ESG(環境社會治理)評級體系建設,香港正在構建一個更完善的綠色金融生態系統。
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
本次COP30邊會論壇特別強調產學研跨界合作的重要性。論壇匯聚了來自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商業銀行、投行、資產管理公司代表以及高校研究團隊的共同參與。這種多元主體協作模式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圈。政府部門提供頂層設計支持,監管部門確保合規性,商業機構負責產品落地,而學術界則進行前沿理論研究和效果評估。
例如,香港大學商學院牽頭開展的關於「氣候壓力測試模型開發應用研究」,已獲得多家大型銀行的實戰驗證。科技園公司旗下的孵化器也培育出數間專注於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非牟利組織如地球之友則定期發布行業白皮書或舉辦培訓課程,提高公眾的認知水平。這些案例表明,只有打破壁壘,才能釋放更大的潛能。透過強化產學研合作,香港能夠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建設韌性城市與區域聯動
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建設具有韌性的城市已成為許多地區的優先事項。地球之友主席葉廣濤表示,希望藉助COP30這個交流平台分享香港的實踐成果,深化國際合作,共同邁向低碳經濟。香港正在多個區域鋪開「智慧電網」、「海綿城市」、「零碳建築」等試點項目,並通過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的環保條款,加強與東盟國家間的技術轉移力度。
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南南合作」也成為新的焦點。特別是在幫助發展中經濟體完善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時,兼顧減排目標的達成。「數字絲綢之路」概念下的跨境支付結算便利化措施,有望降低交易摩擦成本,從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流向清潔領域。透過強化區域聯動,香港不僅能提升自身的韌性,也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
COP30「中國角」邊會論壇推動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的可持續投融資樞紐,既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也是對未來努力方向的指引。透過聚焦「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跨界協同」,香港正在為應對氣候變遷貢獻力量。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導致「漂綠」(Greenwashing)風險上升的問題需要警惕,部分新興產業由於缺乏統一認證標準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因此,建議下一步繼續完善法規配套措施,同時鼓勵第三方認證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香港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將日益重要,透過持續的努力和創新,香港定能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資料來源:
[1] finance.now.com
[2] www.wenweipo.com
[3] www.fsdc.org.hk
[4] www.wenweipo.com
[7] finance.now.com
Powered By YOHO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