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底,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辦了一場名為「迎國慶.華服嘉年華」的盛大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座名為「紫霞仙子」的巨型花燈。這座花燈高達12.8米,是當時香港展出的最大單體人物花燈,它不僅結合了國家級非遺自貢花燈技藝,還融入了中國傳統華服元素,並巧妙地運用了現代光影技術。主辦方的初衷是希望藉此展現華夏文化之美,同時慶祝國慶與中秋佳節的到來。然而,這座承載著文化使命的花燈,自亮相以來便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批評。部分文化人士和網民認為其設計缺乏香港特色,甚至有人形容其「老土核突」,並建議以更具時代感的動漫角色如「美少女戰士」取而代之。本文將深入探討這起事件,從花燈的文化意涵、設計爭議以及香港文化認同三個方面,剖析其背後的深層意義。
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紫霞仙子」花燈的文化定位非常明確,它試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紫霞仙子」作為中國經典文學與影視作品《西遊記之月光寶盒》中的一個標誌性角色,本身就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主辦方選擇這個角色,並運用自貢花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結合華服元素,無疑是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大型的藝術裝置,向公眾展示華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自貢花燈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將其應用於「紫霞仙子」花燈的製作,不僅提升了花燈的藝術價值,也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了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
主辦方還特別設計了「白天遊園+夜間賞燈」的全時段體驗模式,讓市民和遊客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座花燈。白天,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花燈的細節,了解其製作工藝;夜晚,則可以在光影技術的加持下,欣賞花燈所呈現出的夢幻效果。這種全方位的體驗模式,旨在讓觀眾更深入地感受到華夏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彰顯了主辦方對文化自信的追求,以及對藝術融合可能性的探索。
此外,活動還包括「華服國潮時裝秀」及「華服不倒翁」表演等環節。這些活動透過現代設計師的創意,對傳統元素進行解構和重塑,嘗試將古典與當代美學相融合,從而推動華服文化的現代轉型。這些安排充分顯示了主辦方希望借助傳統文化符號,打造一個具有文化深度和視覺衝擊力的節慶體驗,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形象。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樞紐,透過舉辦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展現香港獨特的文化魅力。
設計爭議與公眾反響
然而,儘管「紫霞仙子」花燈在技術和文化層面都具有其獨特的價值,但公眾的反應卻不盡如人意。不少網民對其造型提出了批評,認為其過於巨大,且動態設計給人一種「詭異感」。有人甚至形容它像「紙紮公仔」,讓人感到不舒服。更有人指出,這種傳統風格與香港多元文化的氛圍格格不入,缺乏本土特色。這些批評反映出部分市民對文化活動的期待,不僅僅是傳統的再現,更希望看到融合多元文化和時代潮流的創新表達。
一些意見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在文化展現上應該更具創新性和包容性。如果能夠引入更貼近年輕人文化的元素,例如日本動漫角色「美少女戰士」,或許更能引起共鳴和關注。這種觀點代表了一部分香港市民對文化活動的期望,他們希望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現代和國際化的元素,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活力的文化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朱茵作為「紫霞仙子」的原著扮演者,也出席了花燈的亮燈儀式。她的出現無疑為活動增添了不少話題,但她對花燈的評價卻相對保守,未能有效緩解公眾的質疑聲浪。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花燈設計的爭議,使得這場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香港文化認同與節慶藝術的未來方向
「紫霞仙子」花燈事件實際上反映了香港社會在文化認同與藝術表達上的矛盾與挑戰。一方面,主辦方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國家認同,希望透過大型花燈藝術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及文化界人士則期待更多元、貼近本地生活及國際視野的文化創新。這種矛盾反映了香港在文化發展方向上的不同訴求,也凸顯了在文化活動策劃中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性。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交匯點,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融入本土特色與現代元素,是未來文化活動策劃的重要課題。節慶藝術不僅僅是文化展示的平台,更是社會共識與身份認同的象徵。未來,若能在設計理念上更多考慮香港獨特的文化脈絡,結合本地藝術家的創意,或許能更好地促進市民的參與感與認同感。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創意人才,透過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可以創造出更具本土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
此外,借鑒國際成功案例,將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時代感的藝術作品,將有助於提升香港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可以將傳統的節慶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互動式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同時,加強與國際文化機構的合作,引入更多優秀的國際文化項目,可以豐富香港的文化生態,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紫霞仙子」花燈雖具備傳統文化價值與藝術技術水準,但其在香港本地文化語境中的接受度有限,暴露出文化活動在創新與本土化方面的不足。未來香港文化節慶應更加注重多元文化融合與本地特色,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藝術的共榮與發展。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保持其獨特文化魅力的同時,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交流的浪潮中。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hkcd.com.hk
[3] www.am730.com.hk
[6] www.wenweipo.com
[7] www.hk01.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