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堅:科技引擎驅動灣區騰飛,香港新興工業蓄勢待發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升級的核心引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樞紐,正積極擁抱科技的力量,致力於推動新興工業的發展,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兼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院長呂堅在「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暨高質量發展成果巡展」啟動儀式上強調,科技是引領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並對香港發展新興工業、提升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寄予厚望。

香港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

香港具備雄厚的科技創新基礎,擁有多所位列世界百強的工學院,這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和人才支撐。香港曾擁有高達20%至30%的工業比重,為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儘管如今香港的人均GDP已超越以色列、新加坡、瑞士、瑞典及芬蘭等先進經濟體,但這些國家和地區仍然保持著10%至20%的工業比重。呂堅認為,這突顯了香港發展新興工業,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的潛力,有望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

香港的優勢不僅在於其學術實力,更在於其國際化的視野和環境。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橋樑,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資金。這種多元化的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使得香港能夠在各個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想法和技術。此外,香港的法律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政策支持與產業協同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科技創新本身,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產業的協同發展。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的建設,旨在強化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新型工業化,並全方位支援初創企業,促進微電子、高端製造、中醫藥科技等多個產業的升級。這些措施有效促進了創科生態圈的形成,提升了本地產業的競爭力,同時也為香港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能。

政府還致力於深化粵港澳三地的互聯互通,推動規則的銜接和機制的對接,爭取更多惠港利民的政策突破,以促進灣區的融合發展。例如,簡化跨境科研資金的流動、放寬人才流動的限制、加強知識產權的跨境保護等,這些措施都有助於營造更加便利的創新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流入灣區。

粵港合作的深化

粵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正日益緊密。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香港城市大學及其東莞分校簽署了《深度合作計劃》,旨在建立三方聯動模式,融合人才、資金與平台資源,形成協同效應。該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以聯合資助的形式設立種子資金池,支持深度科技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注入新的動力。這種跨區域的合作不僅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加強了人才培養和產業鏈的整合。

通過這種合作模式,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廣東的製造業基礎和市場規模,而廣東則可以借助香港的科研實力和國際網絡。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將有助於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推動灣區整體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香港科技園公司正率領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參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示涵蓋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娛樂、航天及數碼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創新方案。香港科技園公司匯聚了超過500間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積極推動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這不僅彰顯了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樞紐的地位,也為灣區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技術,正深刻地改變著各個行業。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也有助於推動灣區整體的產業升級。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應用於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領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改善城市管理、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

科技創新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香港憑藉其強大的科研實力、有利的政策支持以及與內地不斷深化的合作,正積極推動新興工業和創科生態圈的建設,提升整體的競爭力。香港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上,仍面臨著挑戰,例如土地資源的限制、人才的競爭等。然而,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和不斷的努力,香港有望在灣區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的繁榮。呂堅的觀點深刻地提醒我們,科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引擎,也是香港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所在。

資料來源:

[1] www.hkstp.org

[2] www.info.gov.hk

[3] www.cityu.edu.hk

[4] www.hkcd.com.hk

[5] www.sznew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