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方於2025年7月25日依法對16名涉嫌參與「香港議會」顛覆組織的港人發出通緝令,這些人在境外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澳洲、泰國及台灣等地潛藏。此舉引發美國及七國集團(G7)快速反應機制成員等多方譴責,指控香港當局跨境鎮壓異見人士。中國外交部和駐外使館則強烈反駁,斥責相關聲明為干涉中國內政和雙重標準。本文將從事件背景、各方立場以及法律與政治影響三方面深入探討,揭示這場國際爭端的複雜面向。
此次事件的核心,是香港政府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採取的執法行動。根據官方資料,被通緝者被指控在海外籌組「香港議會」及「香港民主建國聯盟」等組織,其目的被認為是破壞中國與香港的穩定。香港政府的這一舉動,是基於《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即基本法第23條)。這一條例在香港社會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支持者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反對者則擔心它會侵蝕香港的自由和自治。港府同時祭出斷絕金援、凍結資產和撤銷護照等強硬手段,旨在切斷這些人在境外持續進行所謂顛覆活動的資源和途徑。保安局更明確警告,任何向潛逃者提供資金或服務的人士,將面臨最高七年監禁。這種高壓姿態,無疑加劇了香港社會的緊張氛圍。
面對香港政府的強硬措施,國際社會的反應可謂迅速而強烈。美國及G7快速反應機制成員,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和歐盟,以及關聯成員如澳洲、新西蘭和瑞典,在2025年8月8日聯合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港府針對境外港人的逮捕令。他們認為,這是打壓言論自由的跨境鎮壓行為,不僅損害個人人權,也威脅到社區安全與主權原則。美國之音等媒體的報導指出,此舉違背了普世價值中的言論自由保障,是不合理且具政治動機的執法行動。這些批評直指香港政府的做法侵犯了基本人權,損害了香港的國際形象。然而,這些指責是否完全公正?言論自由的邊界又該如何界定?這些問題在國際社會引起了激烈的辯論。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則堅決反擊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公開表示,有關指控完全是無中生有,是典型的雙重標準,是西方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惡劣表現。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亦強調,「跨国镇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並支持香港警方依法嚴懲危害国家安全者,以維護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法律尊嚴與秩序。中國政府的立場是,維護國家安全是任何主權國家的權利,外部勢力不應干涉中國內政。這種立場反映了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堅定態度,但也加劇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反駁西方指責時,也經常強調「一國兩制」的框架,認為香港的法律制度是在這個框架下運作的。然而,國際社會對於「一國兩制」的理解和詮釋,與中方存在顯著差異,這也導致了雙方在香港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
此外,此事件也牽涉到英美兩大西方主要民主體系在逃犯移交問題上的政策變化。例如英政府曾暫停1997年簽訂給予特別安排,但近期計劃修訂《2003年引渡法案》,擬恢復逐案審查形式下與港府合作,引起部分人士質疑其政治考量,而英內政部官員則稱此舉旨在切斷過去不適當安排以符合自身利益。這種政策轉變反映了西方國家在處理與中國關係時的複雜考量,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又要避免被指責為縱容人權問題。
綜觀整個事件,可見此次逮捕令不僅是一次單純司法執法,更是中西陣營圍繞香港治理模式、人權保障以及主權爭議的一次激烈角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政治力量透過外交聲明、公眾輿論乃至法律途徑展開博弈,使得本已複雜敏感的「一国两制」實踐面臨更大挑戰。同時,也凸顯出各界對於如何平衡国家安全與公民自由存在深刻分歧。
展望未來,隨著相關案件的推進,以及更多涉及海外逃犯問題的新政策出台,各方態度的變化及其對區域穩定性的長遠影響都值得密切關注。本事件也提醒我們,理解不同制度間價值觀差異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主權原則在處理跨境司法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在全球多極化趨勢下,各界如何尋求共識並避免衝突升級,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香港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發展,也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息息相關。唯有透過對話和理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實現香港的長期繁榮和穩定。
資料來源:
[1] www.i-meihua.com
[3] money.udn.com
[4] www.tkww.hk
[5] news.tvb.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