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敲響警鐘:香港面臨的風險與應對
近期,香港疑似出現首宗境外移入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患者是一位曾前往佛山探親的12歲男童。由於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疫情持續升溫,尤其是佛山地區,這起個案無疑為香港敲響了警鐘。究竟基孔肯雅熱是什麼?疫情對香港的影響有多大?香港又該如何應對呢?
基孔肯雅熱:認識這個新興的傳染病
基孔肯雅熱 (Chikungunya) 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它主要通過受感染的雌性伊蚊叮咬傳播給人類,而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就具有傳播此病毒的能力。基孔肯雅熱並不會人傳人,但如果病人在發病初期(特別是發燒期間)被蚊子叮咬,病毒就有可能透過蚊子在本地傳播。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和皮疹。然而,基孔肯雅熱最顯著的特徵是嚴重的關節疼痛,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在非洲土著語言中,「基孔肯雅」意指「彎腰駝背的人」,形容患者因關節疼痛而彎腰的姿態。雖然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不高,但嚴重的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疫情現況:廣東省病例激增,香港風險升高
目前,廣東省正面臨基孔肯雅熱疫情的嚴峻挑戰,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地區。由於香港與廣東省的地理位置相近,人員往來頻繁,香港面臨的境外移入風險自然升高。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就指出,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能力較登革熱強,加上港人熱衷旅遊,香港出現輸入個案風險高,或會出現局部本地傳播。 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也警告,香港稍後或會出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提醒市民不可掉以輕心。
香港的應對措施:嚴陣以待,多管齊下
面對基孔肯雅熱的威脅,香港政府及相關部門已採取多項應急準備,以預防本地傳播。
- 加強口岸防控: 衛生署港口衛生科與深圳海關保持緊密聯繫,確保兩地的口岸防控措施到位,加強雙方在口岸的防控工作。
- 提升檢測能力: 中心會為公立及私家醫院的基孔肯雅熱懷疑病例進行檢測,聯同醫管局進一步提升本地檢測能力,確保本港一旦出現爆發,懷疑個案可盡快進行化驗。
- 個案管理與追蹤: 當本港出現確診基孔肯雅熱個案,病人會被安排到醫院,以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中心會按流行病學調查及風險評估進行防控工作,包括為個案的家居接觸者或共同暴露於感染源頭的人士提供醫學監察及健康建議。
- 滅蚊行動: 政府與業界代表會面,商討應對措施,加強滅蚊工作,並呼籲市民積極參與滅蚊行動,清除積水,減少蚊子滋生。
市民的防護:個人衛生,不可鬆懈
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也應積極參與防蚊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保持環境清潔: 定期清理家居及周圍環境的積水,包括花盆底盤、廢棄容器等,減少蚊子滋生。
- 使用驅蚊劑: 外出時,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時,應使用含有DEET的驅蚊劑,並按照產品說明使用。
- 穿著長袖衣褲: 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風險。
- 安裝蚊帳或紗窗: 在睡覺時,可以使用蚊帳或紗窗,防止蚊子進入室內。
- 留意身體狀況: 如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旅遊史。
共同努力,守護香港健康
基孔肯雅熱的威脅不容忽視,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守護香港的公共衛生安全。政府應持續加強監測和防控措施,提升檢測能力,及時發現和控制病例。醫療機構應加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市民應積極參與防蚊行動,保持環境清潔,做好個人防護,共同為香港的健康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