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巴司機困境:外勞政策與本地司機待遇之爭
香港的小巴行業長期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政府為了解決此困境,推出了輸入外勞的政策。然而,這項政策並未如預期般順利,反而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成本效益、本地司機待遇以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爭議。
外勞政策的困境:高成本、低通過率
政府批准運輸業界輸入外勞,希望藉此緩解小巴司機短缺的問題。然而,首批外勞小巴司機的考試結果卻不如人意,僅有少數人通過路試。更令人關注的是,聘請外勞司機的成本遠高於本地司機。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公共小巴分會主任陳逢源指出,聘請一名外勞司機,除了薪資,還需支付食宿費、保險費和培訓費等,總成本高達2萬至3萬元。這與本地司機的工資中位數1.43萬元形成鮮明對比。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也認為,聘請外勞的培訓不易、成本不低。
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政府和營辦商願意花費高昂的成本聘請外勞,為何卻不願意提高本地司機的薪酬待遇?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均,不僅讓本地司機感到不滿,也讓外界質疑外勞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
本地司機的困境:低薪、惡劣工作環境
本地小巴司機的薪酬待遇長期偏低,這也是導致行業人手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工會的數據,本地司機的工資中位數僅為1.43萬元,這在生活成本高昂的香港,難以維持基本生活。
更令人擔憂的是,除了低薪,本地小巴司機還面臨著惡劣的工作環境。工會代表形容,現時本地小巴司機是「非人生活」,就如機械人般工作,在黃金時間更要「清場」後才可去廁所,福利及待遇差。這種高壓、低福利的工作環境,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不願加入小巴行業。
陸頌雄議員指出,現時有16萬人持有小巴駕駛執照,但業界卻只有8千名小巴司機工作,反映業內前景不佳,薪金難以養家。這種情況凸顯了改善本地司機待遇的迫切性。
工會的訴求:提高薪酬、改善待遇
面對外勞政策的困境和本地司機的困境,工會提出了明確的訴求:提高本地司機的薪酬,改善工作環境。工會認為,與其花費高昂的成本聘請外勞,不如將資源投入到改善本地司機的待遇上。
工會建議,日更月薪不低於1.8萬元,夜更月薪不低於2萬元,即時薪分別不低於80元和90元,這個薪酬標準還略低於巴士司機,認為要求並不過份。此外,工會還呼籲政府立例保障工人權益,例如廢除墊底費等。
工會認為,在小巴行業改善前線司機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下,其成本也不會高於輸入外勞的開支,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現時人手不足,及從業人員老化的現象,使整個行業得以持續發展。
政府的回應與挑戰
面對業界的訴求和外勞政策的爭議,政府的回應相對謹慎。運輸及物流局未正面回應議員關於容許的士車隊引入外勞的建議,僅表示司機要對定點路線熟悉及掌握市民需要,又指計劃修訂的士筆試考核內容,吸引新人入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則表示,社福機構撥款需要削減,但將推行松綁措施,有信心能幫助機構面對。
然而,這些回應並未觸及問題的核心。政府需要更積極地介入,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平衡外勞政策和本地司機的利益。政府應考慮設立行業薪酬標準,改善工作環境,並加強對本地司機的培訓和支援,從根本上解決小巴行業的人手短缺問題。
行業的未來:可持續發展之路
香港小巴行業的未來,取決於能否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營辦商和工會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提高本地司機的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小巴行業,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
與此同時,政府也需要重新審視外勞政策,確保其不會對本地司機的就業造成衝擊。政府應加強對外勞的管理和監管,確保其符合相關的勞工法例和安全標準。
總而言之,香港小巴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這需要政府、營辦商和工會攜手合作,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只有這樣,香港的小巴行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