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風球下的日常:風平浪靜,居民展現「平常心」

2025年7月19日,颱風「韋帕」逼近香港,鯉魚門卻呈現出與氣象預警形成鮮明對比的平靜景象。這種「平常心」的背後,蘊藏著鯉魚門居民面對自然災害的成熟與智慧,也體現了社區長久以來所積累的應對經驗。

鯉魚門居民的「平常心」與未雨綢繆

在鯉魚門的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依舊,商鋪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似乎並未受到颱風即將來臨的影響。居民們並沒有過度恐慌,而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日常活動,同時也做好了相應的防範準備。這種「平常心」並非麻痹大意,而是建立在對颱風風險的理性評估和充分準備之上。

海鮮檔員工黃先生的經歷便是一個縮影。他回憶起當年「山竹」颱風帶來的嚴重水浸,至今記憶猶新。但他同時也觀察到,此次「韋帕」來襲的時間並未趕上漲潮,因此整體風險相對較低。然而,他並未因此掉以輕心。他坦言,鯉魚門的地理環境限制了其防災能力,一旦大型颱風正面吹襲,仍然難免遭受損失。因此,他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一旦八號風球生效,便會立即停止營業,並將電器設備及雪櫃抬高,以盡可能減少潛在的損失。

政府與社區的協同防護

除了居民自身的準備外,政府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強鯉魚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其抗災能力。例如,增建防波堤和排水系統,以減輕颱風帶來的風浪和水浸威脅。此外,政府還會向居民派發沙包,以幫助他們加固門窗,防止雨水倒灌。每逢颱風前夕,區議員也會親自巡視街坊,確保大家做足準備,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鯉魚門社區的整體抗災能力。

文化傳統中的平安祈願

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除了物質上的準備,心靈的慰藉同樣重要。在香港及周邊的沿海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祈求平安、避開天災的人文故事。例如,越南峴港附近的靈應寺,據說是因為漂來佛像而建立,自此該海域便很少受到強烈颱風的侵襲。在香港本土,也有一些地方流傳著利用神像或符咒祈福,以保佑航行或生活平安順利的傳說。

這些文化元素反映了東亞沿海人民長期以來面對自然力量的不確定性所形成的一種心理調適方式。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仍然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並通過宗教信仰等方式尋求心靈的慰藉和平安的庇護。

多方協作,共築抗災韌性

鯉魚門社區在颱風來臨前的從容應對,是政府、社區和居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政府部門負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必要的防災物資和信息;區議員則負責巡視街坊,確保大家做好準備;而居民則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積極參與防災工作。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鯉魚門社區的抗災韌性,使其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颱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

面對未來的挑戰

總而言之,2025年7月19日鯉魚門迎接颱風「韋帕」前夕所展現出的從容態度,是當代城市抗災管理成效與市民心理素質提升的一個縮影。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鯉魚門的經驗值得其他沿海城市借鑑。我們不僅要加強硬體建設,更需要培養公眾科學理性的危機意識,以及尊重自然規律的人文關懷,共同構築更具韌性的未來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2] www.dotdotnews.com

[3] woman.udn.com

[4] www.instagram.com

[5] dokumen.pub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