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以2380萬股份換洋房作員工宿舍」

香港樓市陰霾:豪宅蝕讓潮湧現,誰在承壓?

近期,香港樓市頻頻傳出豪宅蝕讓的消息,尤以新界洋房為甚,這不僅反映了市場的調整,更牽動著投資者和業主的神經。一宗宗個案背後,是怎樣的市場邏輯在運作?又有哪些因素導致了這波蝕讓潮?

豪宅不再「豪」:蝕讓個案頻現

從屯門The Carmel的洋房以2380萬港元沽出,原業主蝕讓820萬港元,到NAPA洋房以2298萬港元售出,原業主損失高達902萬港元,貶值近三成,再到資深投資者譚伯榮以4380萬港元沽出掃管笏星堤洋房,帳面蝕讓逾2200萬港元,蝕幅高達約33.7%。這些案例無不顯示,曾經被視為保值甚至增值的豪宅,如今也難逃蝕讓的命運。

公司入市:抄底還是另有盤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蝕讓個案中,也不乏公司入市的身影。例如,金融公司豐銀禾控股(8030)以2380萬港元購入屯門青山公路The Carmel洋房,計劃改造成員工宿舍。另一宗案例則是,有買家以公司名義購入屯門瑧譽洋房「撻訂貨」,雖然價格較之前有所降低,但仍需支付不菲的稅款。公司入市,究竟是看準了市場的低位,伺機抄底,還是另有其他考量,例如將物業用作員工福利或投資用途,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蝕讓背後:多重因素交織

豪宅蝕讓潮的出現,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樓市整體下行:在全球經濟下行和疫情的影響下,香港樓市整體呈現調整態勢,豪宅市場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 加息壓力:美國聯儲局持續加息,香港銀行也相應調高利率,增加了業主的供樓負擔,迫使部分業主選擇降價出售。
  • 供應增加:近年來,新界區的洋房供應有所增加,加劇了市場的競爭,也對樓價構成一定的壓力。
  • 投資者心態:部分投資者可能認為後市不明朗,選擇盡早套現離場,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 政策影響:政府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例如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入市意願。

「收租王」也難逃:永倫集團大幅蝕讓

連被譽為「收租王」的永倫集團,也難逃蝕讓的命運。該集團近期頻頻沽貨,其中大潭紅山道88號玫瑰園一幢洋房,以上月份以8198萬元售出,勁蝕逾半。這顯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在市場逆轉的情況下,也難以避免虧損。

銀主盤湧現:樓市風險警訊

除了蝕讓個案增加外,銀主盤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例如,屯門珀居一幢洋房因4按盤淪為銀主盤,最終大幅降價3700萬港元沽出,7年帳面貶值近6成。銀主盤的增加,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業主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反映了樓市的風險正在積累。

未來走向:橫盤還是繼續下探?

面對當前的樓市形勢,未來走向如何?有學者認為,銀主盤劈價的情況已經反映在二手樓價指數上,但租金回報正在上升,相信樓價將以橫行為主。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經濟持續低迷,加息壓力持續存在,樓價仍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

投資建議:謹慎為上

在樓市不明朗的情況下,投資者應保持謹慎,切勿盲目入市。在選擇物業時,應充分考慮自身財務狀況、市場風險以及政策因素,並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對於有自住需求的買家,可以適當關注市場上的筍盤,但也要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

結語:寒冬將至,理性應對

香港樓市正經歷一場寒冬,豪宅蝕讓潮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面對市場的挑戰,投資者和業主需要保持理性,審慎評估風險,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存,甚至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