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於上任三周年之際,提出明年將推動立法保障數碼平台工作者的權益,同時對於輸入外勞以助本地勞工放假的做法持保留態度,認為設置配額並不現實。這一系列政策動向反映出政府在應對新興經濟形態與傳統勞動力市場挑戰上的積極作為,也揭示了香港社會在平衡本地就業與外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複雜性。
隨著數碼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台工作者如外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成為新興職業群體,但他們往往缺乏傳統僱傭關係下的保障。孫玉菡指出,政府已著手研究相關立法,以確保這些工作者在意外發生後能獲得合理補償和保障[1]。根據最新修訂條例,預計將於明年1月18日起生效,此舉旨在填補現行法律空白,使平台工作者享有更完善的職業安全和福利待遇。此外,有關部門亦計劃加快取消某些登記通知期限制,提高違規罰則,以強化職工會功能及保障非本地居民參與特定行業的權利[2]。
另一方面,在處理本地勞工休假問題時,孫玉菡表示單靠輸入外勞來替代並不切實際。她認為設置固定配額限制引進外籍勞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應該從改善行業待遇、提升培訓質素以及優化工作環境等方面入手,以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投入相關崗位[3]。此觀點呼應了多個工會組織提出的建議,即長遠而言必須依靠提升產業競爭力和人力資源質量,而非過度依賴短期的人口輸入策略。此外,本地消費振興也被視為促進就業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合來看,孫玉菡局長所推動的一系列措施,不僅針對當前數碼平台工作的特殊需求提供法律支持,也反映出香港社會對於如何平衡開放市場與維護本土利益的深刻思考。在未來幾年內,有望見證更多針對新型態工作的制度創新,以及更全面的人才政策調整,以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此舉也提醒各界重視科技變革帶來的新挑戰,以及政府如何透過立法和政策工具有效回應民眾期待,共同打造更加公平且具包容性的就業環境。
資料來源:
[3] ftu.org.hk
[4] www.cic.hk
[5] www.i-cabl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