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月盛況可期:劉震預估參與人次將破十萬

香港首屆「非遺月」於2025年5月底至7月初舉行,吸引了超過十萬人次參與,成為推廣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傳承的重要里程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在立法會總結活動成果時表示,此次活動涵蓋超過100項非遺項目,包括80場表演、60個互動體驗攤位及24個「非遺精華遊蹤」路線,反響熱烈且多元豐富[1]。本文將從活動規模與內容、社會影響及未來展望三方面深入探討首屆「香港非遺月」的意義與價值。

活動規模龐大 多元呈現香港文化瑰寶

首屆「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在全港多區同步舉辦嘉年華、展覽和互動體驗,讓市民和遊客能夠親身感受本地獨特的傳統藝術和技藝[3]。此次活動共安排80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包括舞獅、英歌巡遊、長洲飄色、西貢客家舞麒麟以及粵劇選段等經典節目,更有南音等南方傳統音樂展示[5]。此外設置60個互動攤位,使參加者不僅是觀眾,更能透過親手操作或參與工作坊,加深對各類非物質文化的理解和興趣。

其中,「非遺精華遊蹤」路線設計巧妙,以導賞形式串連不同區域的特色項目,不少內地旅客也積極參與,占整體人流約三分之一,可見此類文化交流具備跨地域吸引力[1]。美荷樓生活館更策劃了趣味性強的尋寶遊戲,以輕鬆方式提升公眾對日常生活中隱藏之珍貴文化元素認識,有效拉近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距離[3]。

促進社會共融 強化身份認同感

推廣本土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繫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香港非遺月」不僅讓不同年齡層、市民階層均有機會接觸到豐富多樣的民族技藝,也藉此激發青年一代對自身歷史根源的興趣,有助於培養尊重並延續這些無形資產的重要意識。此外,由於部分節目融合了內地元素,如端午節假期期間吸引大量內地訪客,使得兩地人民在共享文化盛事中增進了解,加強民族情感聯繫[1][5]。

政府亦關注如何保障這些珍貴技藝得以持續發展,例如正研究建立正式認定制度管理傳承人資格,並借鑒國家及鄰近省市取消機制,以確保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者負責教學和弘揚工作,提高整體水平和活力[1]。這種制度化管理將為未來保存工作提供穩固基礎,同時鼓勵更多人才投入相關領域。

未來展望:打造專門博物館 深化教育推廣

劉震副局長透露,鑑於首屆「香港非遺月」取得顯著成效,政府正考慮設立專門展示本港各類無形文資的「非物質文化博物館」,作為持續宣揚平台,不僅收藏實物資料,也可開辦講座、示範課程等教育活動,加強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學習機會[1]。此舉將使得保護工作更系統化、多元化,有助鞏固城市作為亞洲重要文化樞紐的位置。

此外,「香港處處有非遗」理念亦鼓勵民間團體、自願者積極參與,共同營造良好氛圍,使每一位市民都成為守護者。在數碼科技快速發展下,可利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新媒介創新呈現方式,提高互動性和趣味性,使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更貼近當代生活需求。

總括而言,「首屆香港非遗月」成功匯聚逾十萬人次熱情支持,不但彰顯了本港深厚而多元的歷史底蘊,也標誌着政府在文教政策上的積極作為。面向未來,在完善制度保障下配合創新宣教策略,相信能有效促進本土無形文資永續發展,同時深化全港居民乃至海內外人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明之認知與尊重,共建充滿活力且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文城市形象。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2] www.limedia.tw

[3] www.yha.org.hk

[4] www.newse.cn

[5] www.hmo.gov.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