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工違規掃垃圾 食環署開罰扣費」

飛鵝山清潔工亂象:誰該為此負責?

引言:被忽視的美麗山巒

飛鵝山,香港市區中的一片綠洲,以其壯麗的景色和便利的交通,成為市民遠足、休憩的熱門去處。然而,這片美麗的山巒,近日卻因清潔問題而蒙上陰影。有網民爆料,目擊清潔工疑將垃圾掃往山坡「了事」,引發公眾對外判清潔服務質素的質疑。究竟這只是個別事件,還是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系統性問題?

垃圾圍山的真相:網民的指控

最初,有熱心市民在飛鵝山進行義務清潔活動時,發現多處山坡垃圾堆積如山,情況異常。隨後,有晨運人士透露,曾目擊清潔工將垃圾直接掃落山坡,但苦於沒有親眼證據。直到近日,有網民親眼目睹清潔工將垃圾掃進山坡,並將過程公開,才讓事件浮出水面。這種「眼不見為淨」的做法,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也違背了清潔工作的基本職責。

食環署的回應:失責通知與扣減月費

面對指控,食環署迅速做出回應,確認事發地點為飛鵝山附近郊野公園外的山徑,並承認有外判員工未妥善處理垃圾。署方表示,已按合約條款向承辦商發出失責通知書,並扣減服務月費。然而,這種事後懲罰是否足以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扣減月費能否彌補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深思。

外判制度的弊端:成本與質素的掙扎

飛鵝山清潔工事件,再次將外判制度的弊端擺在了公眾面前。為了降低成本,政府部門往往將清潔服務外判給私人公司。然而,在「價低者得」的原則下,外判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會壓縮員工薪資、減少人手,甚至默許不當的清潔方式。清潔工為了趕進度、減輕工作量,便有可能選擇將垃圾隨意傾倒,以求「快速解決」。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受害的是環境和公眾利益。

個案分析:魔鬼山的倒垃圾事件

類似的事件並非首次發生。早前,觀塘區議員謝淑珍也曾接到投訴,指有食環署人員在魔鬼山清拆僭建物後,將垃圾直接掉落山坡。儘管食環署否認此事,並將責任推給西貢區,但事件反映了垃圾處理問題的普遍性。無論是食環署員工還是外判工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選擇不當的垃圾處理方式。

申訴署的調查:監管不力與「政府病」

申訴專員公署曾主動調查食環署監管外判街道潔淨服務的機制和成效,發現食環署在監管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對外判商的往績評估不足、對違約行為的懲處不及時等。這些問題,不僅反映了食環署的監管不力,也暴露了政府部門普遍存在的「政府病」——官僚主義、效率低下、責任不清。

市民的責任:監督與舉報

除了政府部門和外判商,市民也應盡到自己的責任。當發現清潔工有不當行為時,應及時舉報,並積極參與義務清潔活動,共同維護環境衛生。透過公民監督,可以促使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外判商改善服務,清潔工盡職盡責。

環境保護的呼喚:永續發展的願景

飛鵝山清潔工事件,不僅是一起個案,更是一個警鐘。它提醒我們,環境保護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企業和市民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提高清潔工的待遇、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欣賞到飛鵝山的美麗景色。

結論: 重塑價值,找回最初的敬畏

飛鵝山事件的根源,是價值觀的偏差,是對自然的漠視,以及對責任的逃避。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價值觀,找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別垃圾圍山的困境,讓香港的山巒重新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