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於2025年7月1日以51比50的微弱差距通過了由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這項法案隨即提交眾議院審議,預計將在7月4日前完成表決。此舉標誌著美國政治舞台上又一重大財政政策轉折點,也引發了包括特朗普與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內的多方激烈辯論和罵戰,凸顯該法案在經濟、社會及政治層面的深遠影響。
「大而美」法案是對特朗普2017年首次任期內推動的大規模減稅政策的延續與擴展,同時也是對現任拜登政府推行的綠色新政及福利支出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具體內容涵蓋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延長、小費及加班工資免稅、削減醫療保險和營養補助投入,以及授權數千億美元用於打擊非法移民和強化國防等方面[3][1]。
法案核心內容與財政影響
此次參議院版本明確取消從2025年9月30日起電動汽車(EV)的稅收抵免優惠,並限制風電及太陽能項目僅限於2027年底前投產者享有相關抵免,此舉被視為對新能源產業支持力度的縮減[3]。此外,該版本還將美國債務上限提高約5萬億美元,高於眾議院先前版本,使未來十年的赤字增加近3.3萬億美元,相較之下眾議院版本則增2.8萬億美元[3]。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此修訂將導致2034年前無保險人口增加約1200萬人,反映出醫療補助和平價醫療法案調整帶來的不利社會後果[3]。這些變化不僅牽動經濟結構,也引發民主共和兩黨激烈爭辯。
政治角力與社交媒體罵戰
該法案通過過程中,共和黨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萬斯在50比50平票時投下關鍵一票,使得立法得以通過[1][3]。然而,在外界矚目的同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與科技巨頭埃隆·馬斯克再度爆發公開言語衝突。兩人在社交媒體上的互相指責,不僅反映了他們各自對經濟政策方向不同看法,也象徵當代政治人物利用網絡平台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新常態。
特朗普強調此舉是恢復其第一任期內成功經濟策略的重要一步,而馬斯克則批評部分條款損害新能源產業發展,不利環境永續。他們之間針鋒相對,加劇了公眾對該立法成效以及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感。
經濟與環境雙重挑戰
「大而美」方案雖然旨在刺激短期經濟增長,但其削弱新能源扶持措施可能使美國面臨能源轉型放緩風險。在全球氣候變遷壓力日益嚴峻背景下,此舉或許使得美國難以達成碳中和目標。此外,大幅提升債務上限雖解決短期財政危機,但也埋下潛在金融風險,引起市場關注未來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疑慮。
另一方面,削減醫療補助投入導致無保險人口增加,是一項敏感且具爭議性的社會問題,有可能加劇貧富差距並引起民眾不滿情緒升溫。因此,「大而美」不只是單純的財政工具,更是一場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價值觀碰撞的大型政治實驗。
綜合而言,美國參議院通過「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代表著共和黨試圖重塑財政路線的重要嘗試,其背後蘊含複雜且深刻的政治、經濟以及環境挑戰。同時,它也揭示當代領袖間因理念分歧所引發的新型態公共討論模式。在接下來幾週內,此法律能否順利獲得眾議院批准,以及最終實施效果如何,都將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而從更宏觀角度看,美國如何平衡刺激經濟增長、維護社會公平以及推進綠色轉型,是未來政府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全世界共同期待答案的一道難題。
資料來源:
[2] www.scribd.com
[3] www.news.cn
[5] www.rfi.fr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