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如虎口,行人一個不留神,分分鐘就會釀成悲劇。近日銅鑼灣高士威道發生一宗嚴重交通意外,一名白髮老翁,試圖從維多利亞公園方向橫過馬路,最終被迎面而來的私家車撞飛倒地,場面驚心觸目。這單意外到底揭示了甚麼問題?香港街道的設計、行人與司機心態,又是否值得深思?
當下的一幕:兩代人的無聲對話
清早八時十六分,大部分市民仍在趕往上班的路途,有的低頭看手機,有的快步穿越天橋。但就在繁忙的高士威道,全天最繁忙的車流中,一位長者選擇在沒有斑馬線的路段跨步。他一頭白髮、步履緩慢,走到路中龍門鐵欄處,許是看見「黃格仔」未有車輛駛過,便一步踏上,希望快點通過。就在這個猶疑的瞬間,一輛白色私家車飛馳而至,根本來不及煞車,眼前只見身影一閃,老翁已倒地不起。司機慌忙下車,路人紛紛聚集,鏡頭只拍到地上的殘影與來不及回頭的背影。
城市設計的死亡陷阱
大多數主路都設有障礙鐵欄及「黃格仔」,本來是為防止亂過馬路與維持車流順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設施卻有時演變為命懸一線的障礙。許多長者因腳力不及,或是不熟悉特定交通規劃(如地下道、過路天橋),選擇最近、最直接的路線,他們無礙人不知,心中卻盤算著「趕時間」與「交通燈太遠」的矛盾。加上市區馬路「六行車線」的規模,車速又快,真正要安全橫過十分困難。
反觀行人天橋與地下隧道,許多長者因行動不便、高低落差、昏暗設計等問題,直接放棄使用。香港有不少過路設計,無視年長一群的實際困難,這也是馬路事故高企的主因之一。
市民心態與文化矛盾
香港步伐急速,人人趕時間,承受社會壓力,但馬路安全這回事,卻經常被置於次要。究竟老翁為何明知危險仍要橫越?香港城市規劃中,人車的「優先權」問題一直備受爭議。過去「車輛優先」的設計,行人往往被逼多繞遠路,導致不少人選擇「抄捷徑」,但這條捷徑卻交換來家人無盡的傷痛。青年人指責長者「播命」,但換轉身份,他們也許一樣貪快、分心、橫衝直撞。這關乎人性中的僥倖與倦怠。
司機的無力與愧疚
不少網民看到車Cam片段都直呼:「一秒鐘的事,司機根本避無可避。」香港主幹道車流密集,司機不時受車速、交通燈、天氣等影響,面對突然橫過的行人時,常在毫無反應時間內,墮入惡夢。法律只會追究危險駕駛有沒有過失,但司機心理創傷卻少有人談論。一次意外,兩個家庭,一段永遠的牽掛。
改變是否可能?從設計到教育
近年政府雖調高罰款、加強教育、增設鐵欄與紅綠燈,但悲劇依然層出不窮。要減低意外,單靠冷冰冰的規條及警告,遠跟不上現實需求。根本的問題是城市設計未真正考慮長者、行動不便人士的過路需求。如果能興建更多無障礙通道,減少馬路與行人環境的衝突,再配合智能交通系統、感應式紅綠燈,或許憾事能稍為減少。
另一方面,透過社區活動、學校教育,提升全港市民對「馬路如虎口」的集體記憶,讓人車互讓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畢竟,每一條馬路的生命故事,都是活生生的警鐘。
餘音未了:一秒驚心,長久反思
車Cam記錄下「亂過馬路」的瞬間,讓人不禁咀嚼:是誰的錯?又有多少無聲的無奈?在這座高密度的城市裏,行人和司機只是時代浪潮裏的兩個角色,悲劇發生後,社會總會歸咎誰「不小心」,但制度、設計、文化都值得我們多一點耐性與設身處地。馬路行人和駕駛者不是敵人,而是同路人,惟有設計出能容納百歲人口、步伐各異的城市,才能真正走向安全與關懷並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