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盤爆搶焦點+天氣陰,港週末睇樓量連跌

市場脈動的微弱訊號:指標屋苑睇樓量的雙週下探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向來是牽動全城目光的焦點。每一個數字的起伏,都可能預示著未來走向。近期,香港置業發布的一項數據引起了市場關注:週末指標屋苑的預約睇樓量連續兩週呈現跌勢。這看似微小的波動,實則隱藏著影響二手樓市活動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原本在週末應更為活躍的睇樓活動悄然降溫?是市場氣氛轉淡?還是其他力量在暗中牽引?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這現象背後的成因與可能的啟示。

週末睇樓量,被視為衡量二手住宅市場活躍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潛在買家願意花費週末寶貴的時間,親身前往心儀的屋苑參觀,這份意願直接反映了他們的入市信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因此,當這個數字連續下滑,便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在最近一個週末(6月14日至15日),香港置業十大指標屋苑的預約睇樓量錄得360組,相較於前一週(6月7日至8日)的388組下跌了7.2%,這是繼上週下跌4.9%(較5月30日至6月1日)後的連續第二週跌幅。 雖然單週跌幅看似不大,但持續的趨勢更值得警惕。分區來看,港島區、九龍區和新界區的預約睇樓量均呈現跌勢,其中九龍區和港島區的跌幅相對較大。

新盤攻勢:市場焦點的磁吸效應

造成二手睇樓量下跌的首要原因,無疑是近期一手新盤市場的活躍表現。 發展商以具有競爭力的價單形式推出全新項目,成功吸引了市場的絕大部分目光和購買力。 尤其是港島區的黃竹坑站新盤開賣,以其地理位置優勢和吸引人的定價策略,直接分流了部分原本可能考慮二手物業的準買家。

一手市場的「搶客」效應並非新鮮事,然而近期新盤的推售策略更為進取。在整體樓市氣氛回暖,加上「供平過租」效應持續的背景下,發展商加快推盤步伐,並提供各種優惠,使得新盤對買家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準買家傾向於先觀望新盤的開價,比較一手和二手物業的性價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凍結了二手市場的購買力。 此外,新一期居屋的揀樓活動也在同步進行,吸納了一部分上車客源,尤其對二手上車盤的睇樓活動構成壓力。

這種「新盤磁吸效應」導致二手市場的「筍盤」被持續消化,而部分業主在市場氣氛好轉下選擇反價或封盤,使得二手市場的盤源減少,買賣雙方陷入拉鋸局面,進一步影響了成交及睇樓活動。

天氣因素:無法預測的市場干擾

除了新盤的影響,天氣不穩也是導致週末睇樓量下跌的另一重要因素。香港的夏季多有不穩定天氣,突如其來的陣雨甚至惡劣天氣警告,都會直接影響市民外出的意願,尤其是在週末這個傳統的睇樓高峰期。

試想,在烈日當空或滂沱大雨的日子,準買家自然會對外出睇樓感到猶豫。惡劣天氣不僅影響出行的便利性,也可能讓他們擔心物業在極端天氣下的表現。雖然有些評論認為惡劣天氣反而能考驗物業的質素,是難得的睇樓機會,但現實中,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在舒適的天氣下進行睇樓活動。

儘管天氣因素是暫時性的,其對短期睇樓量的影響卻是立竿見影的。這種不可控的外在因素,與新盤的市場策略疊加,共同造成了近期二手睇樓活動的放緩。

市場韌性與未來展望

雖然週末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連跌兩週,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整個二手市場的急劇惡化。香港置業研究部董事王品弟指出,現時本港拆息維持低位,加上「供平過租」的勢頭持續,相信待天氣好轉,將吸引到一批向隅客重回二手尋寶。 這表明市場的基本面並未完全改變,潛在的購買力依然存在。

美聯物業的分析也指出,儘管週末睇樓量回軟,但隨著新盤向隅客回流二手市場,將為樓市注入新動力,估計6月份一二手交投將延續上月的暢旺格局。 這預示著,一旦短期因素消退,二手市場有望重新恢復活力。

然而,也必須看到挑戰依然存在。部分地區的二手市場平盤持續消化減少,業主看好後市不願大幅減價,與買家的出價存在差距,導致成交放緩。 雖然「撤辣」後市場交投有所回升,但整體換樓鏈仍未完全激活,特別是高價物業的流轉仍需時。 此外,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和潛在的利息變數,也持續影響著準買家的信心。

總而言之,香港置業週末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連跌兩週,是新盤市場的強勁表現與天氣不穩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提醒我們,在分析樓市走勢時,既要關注宏觀的經濟和政策因素,也要留意微觀層面的市場動態和外在環境影響。雖然短期的波動可能令人擔憂,但市場的內在韌性和潛在購買力依然存在。未來二手市場能否重拾升勢,將取決於新盤供應的節奏、天氣狀況的改善,以及更關鍵的,準買家信心的穩定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