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上海作為中國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長期以來在經濟、科技及金融領域保持緊密合作。近年來,隨著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驅動戰略,滬港兩地進一步加強協同效應,通過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創科)產業的蓬勃發展。這一合作不僅有助於提升兩地的國際競爭力,更為國家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滬港合作的背景與重要性
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擁有「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上海則是長三角經濟城市群的引領者。兩地均具備完善的金融體系、豐富的人才資源和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1][2][5]。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將金融資本有效導入實體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成為關鍵議題。李家超行政長官強調:「我們將持續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通過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創科發展。」這不僅是對現有合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深化協作的明確指引[1][2][4]。
發揮橋樑作用 促進科企交流
滬港社團總會作為連接上海與香港的重要平台之一,成立四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地在經貿、文化及社會事務上的交流合作[5]。李家超在慶典晚會上指出:「希望滬港社團總會繼續發揮橋樑作用……鼓勵更多上海的優秀科技企業來香港拓展業務。」這意味著民間組織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5]。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不少上海科企選擇落戶香港或設立研發中心。這些企業借助香港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和成熟的資本市場優勢進行融資擴張;同時也帶動本地科研人才流動與技術交流。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全球競爭力也促進了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
強化科研成果轉化 賦能產業升級
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發揮香港匯聚海內外頂尖科研人才的力量……結合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新創造能力和高端製造業優勢。」這反映出政府正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以實現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場景的目標[1][4]。
具體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深圳等鄰近地區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實現產品量產;另一方面則可依托上海龐大的消費市場和產業鏈配套能力進行商業化推廣——形成「研發在香港+生產在大灣區+銷售在上海」等多層次分工格局。
此外,「數字經濟」、「商貿」、「金融」等十五個範疇已被納入雙方重點合作領域之中——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商業模式設計全流程環節——為未來深度協作奠定堅實基礎[3]。
深化國際交往 提升全球影響力
除了內部資源整合外,「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並深化國際交往」也是當前政策導向之一。「一國兩制」框架下賦予了港澳地區特殊地位使其能夠更好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並吸引海外優質項目落戶本土或進入內陸市場。
例如:通過舉辦各類論壇活動邀請跨國公司代表參與討論前沿技術趨勢;利用自由貿易協議(FTA)網絡降低跨境投資門檻;甚至探索建立聯合孵化器平台協助初創團隊快速成長等等措施都正在逐步落實當中。
這些舉措既有利於提升本土品牌知名度也有助於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創新生態圈——最終實現「共同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之宏願[5]。
—
總結來看:當前階段下加強滬港間全方位務實性協作已成為必然選擇且成效顯著可見端倪!無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來看都呈現出良好勢頭!
展望未來:隨著數字時代加速演進以及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智能+” “綠色+”等新興概念必將進一步重塑傳統行業格局!只有堅持開放包容態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釋放潛能並贏得先機!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各方齊心合力定能譜寫出更加輝煌燦爛篇章!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gbcode.rthk.hk
[4] www.hkcd.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