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的解方:解讀香港技術工種專才引進新政
破浪而來,填補技藝的缺口
香港,這座曾經以獅子山精神聞名於世的城市,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高樓拔地而起,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然而,在這繁華的景象背後,一股潛藏的危機正逐漸浮現——那就是技術工種的人力短缺。從維護城市命脈的電機工程,到確保每日通勤順暢的升降機維修,再到維繫物流運輸的海員,許多不可或缺的技術崗位都面臨著人才斷層的挑戰。特區政府對此高度關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近期便透露了一項重要的政策調整,旨在緩解這一燃眉之急:放寬部分技術工種專才的年齡限制至40歲以下,並預期其中不少將來自內地。這項新政如同一陣及時雨,試圖為香港的技術人才庫注入新的活水。
技工告急:銀髮浪潮下的現實困境
為何香港會出現如此嚴峻的技術工人短缺?深入探究,癥結在於多方面因素的交織。首先,本地年輕人投身技術行業的意願相對較低。長久以來,社會普遍存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許多家庭和學生更傾向於追求學術型學位,而忽略了技術型職業的價值和前景。這導致職專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年輕技工的供應量持續萎縮。
其次,現有技術工人的年齡結構偏高。根據政府的數據,香港現有約40萬本地技工,中位年齡已達50歲,更有四成已經超過55歲。 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將有大量的資深技工陸續退休,而能夠接替他們的新血卻嚴重不足。這種「銀髮浪潮」的衝擊,使得技術傳承和人力維繫面臨巨大壓力。
再者,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無論是新的基建項目,還是現有設施的維護和升級,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特別是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新型工業發展,如人工智能和機械工程等領域,也對相關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需求。 供需之間的巨大鴻溝,使得技術工種的「人才荒」日益凸顯。政府預計,到2028年,香港各行業的人力短缺將達到約18萬人,其中技工短缺約6萬人,佔總短缺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種規模的短缺,如果不及時應對,將嚴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作和未來的發展潛力。
政策新風:年齡限制的彈性空間
面對迫在眉睫的人力短缺,特區政府積極尋求對策。在此背景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宣布,將優化現行的「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增設新的渠道以吸引指定技術工種的專才來港。 這項新渠道的一個重要調整,就是將申請人的年齡限制從原先考慮的35歲以下,放寬至40歲以下。
這一調整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經過廣泛諮詢和深思熟慮的結果。孫玉菡局長解釋,最初設定35歲的年齡上限是希望吸引更年輕的技工「奉獻青春」,以便他們能更長時間地服務香港。 然而,在收集了各方意見後,當局認為將年齡放寬至18至40歲之間,能更有效地找到具備適當能力和經驗的技術人員。 畢竟,許多技術工種的精髓在於經驗的積累和技藝的錘鍊,一位擁有多年實操經驗的40歲技工,其價值可能遠超一位剛剛入行的新手。放寬年齡限制,無疑擴大了潛在申請人的範圍,為香港引進更多有即戰力的技術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新政下的目標與挑戰
這項針對技術工種專才的新引進渠道,目標是三年內吸引一萬名技工來港。 這只是填補預計到2028年高達六萬技工短缺的一小部分,但至少是應對問題邁出的重要一步。涵蓋的工種預計將包括電工、升降機技工、海員以及新型工業所需的技術員等。 這些工種都是香港城市運作和未來發展急需的關鍵人才。
然而,引入外來技術人才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需要權衡的因素。本地勞工市場的反應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有工會代表對此表示理解,但也提醒當局在推出措施時,必須充分掌握每一工種本地工人的就業情況,以免對本地工人造成衝擊。 畢竟,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是政府在引進外勞時必須堅守的原則。如何在補充外來人才的同時,不影響本地工人的飯碗,並鼓勵本地年輕人投身技術行業,是政府需要仔細平衡的難題。
另一個潛在的挑戰是外來技工與本地行業標準和工作文化的銜接問題。不同地區在技術規範、操作習慣以及職業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政府和相關行業需要做好協調和支援工作,幫助引進的技工盡快適應本地的工作環境和要求,確保他們能夠順利融入並發揮所長。
內地人才:水到渠成的優勢?
關於新引進的技術工種專才「預期多來自內地」這一點,雖然搜索結果中沒有直接的政府官方聲明明確指出 *這項特定技術專才計劃* 的主要來源地,但從更廣泛的香港人才引進政策背景來看,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測,並且存在一定的現實基礎。
首先,地理上的鄰近性是關鍵因素。內地與香港山水相連,交通便利,這使得內地居民來港工作和生活相對容易。語言和文化上的相近性,雖然存在差異,但相比於其他國家或地區,適應成本也相對較低。
其次,現有的人才引進機制已顯示出內地人才赴港的強勁勢頭。例如,「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其中超過七成的申請人來自內地。 雖然高才通主要針對高收入或高學歷人士,與此次放寬年齡限制的技術工種專才有所不同,但這反映了內地擁有龐大且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庫,並且許多人對來港發展持開放態度。
再者,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為人才流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政府也在推動技能資格的互認,例如美容和美髮行業的「一試多證」計劃,便利了粵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 雖然目前這類互認的工種有限,但未來隨著大灣區的進一步整合,技術資格的互認範圍有望擴大,這將進一步促進內地技術人才的流動。
考慮到內地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內地無疑是香港技術人才的一個重要潛在來源地。儘管政府可能不會明確限定人才來源地,但在市場機制和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下,預計會有相當數量的技術工種專才通過新渠道從內地來到香港,填補這裡的技工缺口。
長遠之計:引才與育才並重
放寬技術工種專才的年齡限制並引進外來人才,是應對香港當前技工短缺的一項重要措施。然而,從長遠來看,單純依靠外部輸入並非治本之策。香港需要建立可持續的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這包括加強本地的職專教育,提升技術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吸引力。政府和業界應共同努力,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元化、與時俱進的職專課程,並為他們提供清晰的職業晉升路徑和優厚的薪酬待遇。此外,鼓勵和支援現有技工的持續進修和技能提升,也是應對技術變革和行業發展的必要舉措。
同時,優化現有的本地勞動力政策,鼓勵潛在勞動人口(例如二度就業人士、家庭主婦等)投身技術行業,也是緩解人力短缺的途徑之一。透過提供再培訓課程、彈性工作安排和支援服務,可以激活本地的勞動力資源。
總而言之,香港放寬技術工種專才年齡限制的新政,是在人力短缺壓力下做出的積極應對。這項措施有望在短期內為香港急需的技術行業注入新的血液。然而,其成效以及對本地勞工市場的影響仍需時間驗證。更重要的是,香港必須在引進外部人才的同時,大力投資本地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才能真正構築起穩固而持續的技術人才基石,確保這座城市的長遠繁榮和穩定運轉。引才與育才並重,才是香港解決技術人才荒的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