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禁哈佛國際生 港大推短長期學習及轉學方案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策風暴,吹皺了全球高等教育的一池春水。當美國哈佛大學這座舉世聞名的學府,因一紙來自華盛頓的禁令而面臨無法招收國際學生的窘境時,遠在太平洋彼岸的香港,其大學正積極伸出友誼之手,向這些無所適從的學子們招手,提供另一片繼續學術追求的沃土。這不僅是一場教育資源的再分配,更折射出在地緣政治變動下,全球人才流動的新趨勢。

風起雲湧:哈佛的國際生禁令始末

這場風波的起點,源於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一項決定。當時的美國國土安全部突然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SEVP)資質,這項資格是美國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必要條件。禁令一旦生效,不僅意味著哈佛將無法再招收新的國際學生,更嚴峻的是,當時正在哈佛就讀的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學者,可能面臨需要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居留身份的困境。

此消息一出,無疑在全球教育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哈佛大學迅速對這項政策提出訴訟,認為其「公然違反」美國憲法和聯邦法律,並強調禁止國際學生入學將對大學和數千名簽證持有者產生「直接且毀滅性的影響」。哈佛大學在聲明中鏗鏘有力地指出:「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就不是哈佛。」

幸運的是,麻省聯邦地區法院的一名法官及時頒布了臨時限制令,暫緩了這項禁令的執行,要求在進一步聆訊前「維持現狀」。這讓許多正身處不確定中的國際學生暫時鬆了一口氣。然而,這場官司的發展仍充滿變數,白宮對判決提出上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特朗普政府提出這項政策的理由,表面上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要求大學提供國際學生的詳細資料,包括姓名和國籍等,以便進一步審查。更深層的原因,或許與當時的政治氛圍有關,特朗普總統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質疑哈佛大學國際學生比例過高,佔學生總數的31%,認為他們佔據了美國學生的名額,且部分學生來自「對美國根本不友好」的國家,並且沒有為他們的教育支付任何費用。他也要求哈佛停止向政府申請資助。此舉被一些美國議員和外界批評,認為是繼大幅削減對外援助、取消大學研究計劃等舉措後,又一嚴重削弱美國「軟實力」的例子。

香港的即時回應:敞開大門迎學子

就在哈佛大學及其國際學生面臨政策不確定性的同時,香港的多所大學迅速做出了反應。其中,香港大學(HKU)更是積極向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伸出橄欖枝。港大方面明確表示,歡迎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到港大繼續學業,無論是短期過渡還是長期學習都可以。

港大不僅僅是口頭歡迎,更拿出具體的支援措施。根據港大教授在社交媒體上傳的邀請信,港大願意為這些學生提供專門的獎學金、住宿協助以及學分轉移等方面的支援。這意味著,受到哈佛禁令影響的學生,可以在相對便捷的條件下,申請轉入香港大學繼續他們的學術旅程。

除了香港大學,香港的其他學府也加入了這場「搶人才」的行動。包括香港中文大學(CUHK)、香港理工大學(PolyU)、香港科技大學(HKUST)和香港城市大學(CityU)等,都紛紛表示歡迎哈佛或其他受影響的美國大學的國際學生申請轉學。這些大學也提供了簡化的申請流程、學分轉移評估、住宿安排及簽證協助等一系列支援,力求讓這些學生能夠順利銜接學業。

香港教育局也對此表示支持,局長蔡若蓮表示已即時聯繫本地大學,呼籲提供全方位協助,並與哈佛香港校友會聯繫,確保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可獲妥善安排與全面支援。教育局強調,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教育競爭力名列全球前五,並且已經提升資助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至40%,擴大獎學金名額及博士研究生資助計劃,以提升對全球頂尖學生的吸引力。

為何是香港?地緣政治下的教育新機遇

香港大學及其他本地學府的積極作為,並非偶然。這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和教育發展考量。

首先,這是一次提升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地位的絕佳機會。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國際學生首選的留學目的地。特朗普政府的爭議性政策,雖然在法律上暫時受挫,但其所釋放出的不確定性信號,無疑會讓一些考慮赴美留學的學生重新評估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及時伸出援手,提供穩定的學術環境和具有吸引力的支援政策,有機會吸引一部分原本計畫赴美的優秀學生轉向香港。這有助於香港大學提升其國際化水平和全球排名。

其次,這也是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一個策略性舉措。當全球各國都在爭奪頂尖人才時,教育成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環。透過提供便捷的轉學途徑和優厚的獎學金,香港不僅能夠吸引受美國政策影響的現有學生,也能向全球潛在的留學生展示香港開放和包容的教育環境。這對於香港未來的人才儲備和經濟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再者,香港與內地緊密的聯繫,也使其在吸引部分受美國政策影響的中國學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不少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可能會考慮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似且教育水平高的香港作為替代選項。香港的大學在提供學分轉移和銜接課程方面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更好地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求。

然而,也應看到,吸引這些學生來港並非沒有挑戰。學生在決定轉學時,會考慮學術課程的匹配度、學分轉移的難易程度、未來的就業前景以及文化適應等因素。香港的大學需要在這些方面提供充分的資訊和支援,才能真正吸引並留住這些優秀學子。

前瞻未來:教育格局的演變

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國際學生的政策,雖然在短期內被法院叫停,但它所揭示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傾向,對全球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促使其他國家和地區思考如何在全球人才流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香港在此次事件中的迅速反應,是其在全球教育格局變動中尋求新機遇的一個縮影。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國際人才流動的模式也可能隨之調整。過去以美國為絕對中心的局面,或許會逐漸轉變為更加多元化的格局。亞洲,特別是香港這樣具有國際化基礎和教育實力的城市,有機會在全球教育版圖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當然,吸引國際學生不僅僅是提供學位和獎學金。一個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國際教育中心,需要具備開放的社會氛圍、優質的生活環境、豐富的文化體驗以及廣闊的發展機會。香港在這些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持續提升的挑戰。

總而言之,特朗普政府對哈佛國際學生的禁令,雖然只是暫時的風波,卻意外地為香港的大學提供了一個展現自身實力、吸引全球人才的窗口。香港的積極回應,不僅是對受影響學生的幫助,更是對自身國際教育樞紐地位的有力宣示。未來,在全球地緣政治和教育格局的不確定性中,香港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將是其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場由哈佛風波牽引出的學術遷移潮,或許只是全球人才流動新篇章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