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部落青年控告媒體誹謗謠言曝光

網路接入的兩面刃:亞馬遜部落與現代媒體的衝突

當來自外太空的訊號,劃破亞馬遜叢林的寧靜天際,為與世隔絕的部落帶來前所未有的連結時,這項劃時代的便利,卻意外引發了一場橫越半個地球的媒體風暴與法律訴訟。巴西的馬魯波(Marubo)部落,一個數百年來遵循古老傳統生活的原住民群體,在迎來馬斯克「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後,其年輕一代的生活變化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部分媒體的報導,卻讓這項科技禮物蒙上了陰影,甚至讓部落感受到了被「汙名化」的憤怒,最終選擇走上法庭,控告國際知名媒體誹謗。

星鏈降臨,連結或衝擊?

亞馬遜雨林深處的馬魯波部落,約有2000名族人,他們擁有獨特的語言和傳統生活方式,與外界甚少接觸。星鏈的到來,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初期,網路帶來了顯著的便利,例如與遠方親人視訊通話,以及在緊急醫療情況下(如被毒蛇咬傷)能迅速聯繫外界尋求救援,這被部落領袖視為一項重大利好,甚至有生命因此獲救。 網路也帶來了教育和工作的新機會。

然而,伴隨連結而來的,是部落內部出現的文化衝擊和代溝。部分長老開始擔憂,年輕人沉迷於智慧手機、社群媒體和暴力電玩,變得懶惰,不願再學習傳統的狩獵、耕種和手工藝技能,甚至出現了讓人擔憂的行為變化。 《紐約時報》巴西分社社長Jack Nicas親自走訪馬魯波部落後,於2024年6月2日發表了一篇深度報導,探討了網路為當地帶來的益處與挑戰。報導中提及了長輩對於年輕人使用手機成癮和觀看色情內容的擔憂。

聳動標題,引發軒然大波

《紐約時報》的報導發布後,迅速被全球其他媒體轉載引用。然而,部分媒體,包括美國八卦新聞網站TMZ和Yahoo,在轉載時使用了更為聳動和簡化的標題,例如強調「亞馬遜部落因星鏈對色情片成癮」等,將複雜的議題聚焦於單一負面面向,引發了廣泛關注和非議。 這些被部落認為是「聳動轉載」和「汙名化」的報導,讓馬魯波部落一夜之間成為國際熱議的對象,並被貼上了負面標籤。

部落的反擊:捍衛尊嚴與文化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報導和汙名化,馬魯波部落感到極大的不滿和憤怒。部落領袖恩諾奎(Enoque Marubo)公開透過社群媒體反駁,強調《紐約時報》的報導存在「嚴重扭曲事實」和「過度放大解讀」的情況,並指出這些說法「毫無根據且不符合事實」,是對原住民部落自主權和身份認同的不尊重。 他同時表示,正是因為有了網路,他們才能及時得知外界的誤解並作出澄清。

儘管《紐約時報》隨後刊登了追蹤報導,澄清其原文並未提及「成癮」,且強調是敏感而細緻地探討新技術帶來的影響,但馬魯波部落認為,《紐約時報》並未因此承認其在助長這場誹謗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未進行道歉或更正,部落成員因此遭受了羞辱、騷擾以及名譽和安全上的傷害。

對簿公堂:訴求公道與賠償

在多次澄清與溝通未果後,馬魯波部落決定採取法律行動,於2025年5月在美國洛杉磯法院正式對《紐約時報》、TMZ以及Yahoo提起誹謗訴訟。部落控訴這些媒體的報導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聲譽、心理健康和職業發展,並要求高達1.8億美元(約新台幣53.8億元)的賠償。

訴訟文件中明確指出,《紐約時報》的報導將馬魯波人描繪成一個「無法應對基本網路接觸的群體」,並強調其年輕人被色情內容「吞噬」,這種描述「遠遠超出文化評論的範疇」,直接攻擊了整個部落居民的性格、道德和社會地位,暗示他們缺乏在現代世界中生存所需的紀律或價值觀。 同時,訴訟也批評TMZ和Yahoo等媒體的轉載報導,認為其「嘲笑部落的年輕人」並「扭曲部落的傳統」。

《紐約時報》方面對此回應表示,將會積極應對這場訴訟,並堅稱其報導是對於新技術在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保存完好文化的偏遠部落帶來的好處和複雜性進行了敏感而細緻的探索,並未提及部落成員對色情內容成癮。

深層反思:媒體責任與文化尊重

這起訴訟不僅是一場關於誹謗和賠償的法律戰,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不同文化相遇時可能產生的誤解與衝突。星鏈為亞馬遜部落帶來了與現代世界連結的契機,這種連結固然帶來便利,但也伴隨著挑戰。然而,媒體在報導此類事件時,應如何平衡新聞價值與文化敏感性,避免以偏概全或使用聳動標題加劇刻板印象,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馬魯波部落的訴訟,是對外界不實報導和汙名化的有力反擊,也是對自身文化尊嚴的堅定捍衛。這場官司的結果,不僅將影響相關媒體的聲譽和經濟賠償,更可能對未來媒體如何報導原住民社群及科技影響邊緣地區的方式產生示範效應。在追求點擊率和新聞速度的時代,媒體是否還能堅守客觀、平衡和尊重的原則,是這個事件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這個數位時代,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避免簡單粗暴的標籤化,是連結世界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