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花季少女的澳洲驚魂記
繁華世界的另一端,澳洲的土地承載著無數海外學子的夢想。然而,對於一名年僅16歲的香港少女而言,這段留學經歷卻在與寄宿家庭的爭執後,急轉直下,演變成一場她始料未及的「驅逐」風暴。這不僅是一個關於住宿糾紛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跨文化溝通、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以及程序正義的沉重詰問。
夢想啟航的波折
這位16歲的香港女生,懷揣著成為獸醫的夢想,選擇到西澳升學。她先前曾在昆士蘭和新南威爾斯州就讀,最終落腳西澳,是因為當地的學制對她選修專科、數學及第二語言有額外加分,有助她爭取更好的大學入學成績。她的住宿由負責安排寄宿家庭的TAFE International Western Australia(TIWA)負責。原本一切似乎都在軌道上,然而,入住寄宿家庭不足一週,情況便急轉直下。
從摩擦到報警:衝突的升級
據少女自述,入住前雙方已確認過基本家規,但寄宿家庭的女戶主在短時間內不斷增設奇怪的新規矩,例如晚上9點半後不准上廁所、刷牙、甚至倒水。更甚者,她聲稱遭受戶主的精神虐待,包括在深夜她已就寢後大力拍門。雙方關係在一次關於浴室清潔的爭執中徹底惡化。事發當晚,戶主情緒激動,持續大力拍門長達兩小時。感到驚慌無助的少女,在與香港的母親視訊通話時,因戶主不斷拍門要求她立刻出來,而她需要時間冷靜,母親建議若要開門,必須有警察在場,於是她選擇了報警求助。
報警後的驟變:無從申訴的離境
警方的到來,非但沒有帶來預期的協助,反而讓事件走向了戲劇性的結局。根據少女及其家人的說法,到場的TIWA職員和警方並未花時間充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反而形容她「幼稚」。一段據稱由家人錄下的對話顯示,警方表示尚未了解雙方說法,但基於關注少女的情緒,認為她需要離開。 更令人震驚的是,TIWA職員當場要求她在10分鐘內收拾行李,並隨即將她送往機場,當晚就將她遞解出境。同時,她的入學確認書(COE)和住宿及福利確認書(CAAW)也被取消。 少女形容整個過程「粗暴」,讓她感到被羞辱,明明是求助的受害者,卻瞬間變成了被驅逐的「加害者」。
程序正義的質疑:誰來保護未成年留學生?
這宗事件引發了對多方面的嚴肅質疑。首先是程序正義的問題。作為一名未成年留學生,在遭遇住宿糾紛並報警求助後,是否理應得到更為謹慎和周全的處理?在沒有給予充分解釋和申訴機會的情況下,就被即時取消學籍和住宿安排並遞解出境,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澳洲的教育和法律規範?
其次,事件也暴露了海外留學生,特別是未成年留學生在寄宿家庭環境中的脆弱性。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都可能引發摩擦,但當矛盾升級時,學生應如何尋求幫助?負責安排住宿的機構在處理此類緊急情況時,是否有明確和有效的應對機制?將學生直接送往機場而非先安排緊急住宿或尋求其他解決方案,是否妥當?
此外,警方的角色也受到關注。在處理涉及未成年人和寄宿家庭的糾紛時,警方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在保障各方安全的前提下,確保未成年人的權益得到優先考慮?僅憑「情緒」判斷就需要即刻將學生送離並導致其被遞解出境,這背後是否存在誤判或處理失當?
教育顧問的視角:慣例與例外
一位曾協助該少女升學的香港教育顧問指出,留學生與寄宿家庭因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產生糾紛的情況並不罕見,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將雙方分開,讓情緒冷靜後再作協調,或者協助學生另尋合適的住宿環境。 像這樣在報警後立即被遞解出境的個案,確實有違常理,也讓人質疑相關部門的處理方式是否過度且不當。
事件的後續與影響:身心創傷的修復
事件發生兩天後,少女與母親再次前往西澳,在律師的協助下,最終重新獲得了入學及住宿和福利證明,得以繼續在原校讀書。 然而,這段經歷對她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至今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母親對事件的處理方式表示強烈不滿,誓言要為女兒討回公道。
這宗個案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不幸遭遇,也為廣大計劃送未成年子女赴澳留學的家長們敲響了警鐘。在選擇留學機構和寄宿家庭時,除了學術因素,更應深入了解當地的學生保護政策、寄宿家庭管理機制以及應急處理流程。同時,教育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對此事件進行深刻檢討,完善處理機制,確保類似的無助和不公不再發生在其他海外學子身上。每一個選擇遠離家鄉求學的年輕人,都應在異國他鄉感受到溫暖和安全,而非冰冷的規則和粗暴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