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揭示:內卷競爭引發全面失利局面

感覺像被困在一個看不見的籠子裡,身邊的人都在拼命奔跑,你不敢停下,卻又不知道終點在哪裡。跑得越快,似乎空氣越稀薄,付出的越多,收穫的幸福感卻不成正比。這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更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絞肉機,將所有參與者的精力、創意乃至未來,都無情地捲入其中。這就是許多人對「內卷」最直觀的感受。最近,連官方媒體也發聲了,直指這種低水平的「內卷式」競爭,最終只會導致一個「多輸」的結局。這番話,點破了許多人心中的痛點,也引發了我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深思。

什麼是「內卷」?一個令人窒息的怪圈

「內卷」(Involution)這個詞,最早是人類學家用來描述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達到一定階段後,沒有辦法轉化為新的階段,只能不斷在內部進行複雜化、精細化的現象。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或領域裡,大家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投入過量的努力,導致邊際收益越來越低,甚至出現負收益。它不像健康的競爭,可以帶來進步和創新,反而像是一種內部消耗,把所有人的能量都耗盡。

在中國的語境下,「內卷」迅速成為一個熱門詞彙,並廣泛應用於教育、職場、市場等各個領域。教育領域的「雞娃」現象就是典型的內卷。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在升學競爭中佔據優勢,不斷加碼補習、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們的學習時間被無限拉長,但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後,並沒有換來相應的學術提升或全面發展,反而身心俱疲。職場上,無意義的加班、過度美化PPT、為了「看起來」很努力而做出的低效工作,都是內卷的體現。員工們為了在晉升中脫穎而出,被迫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但這種競爭往往不是基於實際貢獻和創新能力,而是看誰更能「捲」,結果是大家都很累,整體效率卻沒有提高。

官媒為何「點名」低水平內卷?痛點在哪裡?

官媒對低水平「內卷式」競爭的關注並非偶然。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問題的擔憂。 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內卷式」競爭浪費社會資源,不可持續。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曾表示,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過程中部分行業出現結構性問題,一些企業陷入「內卷式競爭」,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必須加以整治。

具體來說,官媒點名低水平內卷,痛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首先,它阻礙了真正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低水平的內卷式競爭往往集中在價格戰、行銷戰等低層次、同質化的競爭上,而非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或服務提升。企業為了生存,只能互相壓價,導致利潤微薄,甚至虧損。這使得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動力去進行研發投入,阻礙了產業向高端邁進。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一些行業無底線「卷價格」、跟風式「卷賽道」、圍剿式「卷人才」的情況,擠壓企業利潤空間,破壞產業鏈和市場環境穩定,阻礙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次,它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無論是教育領域對學生時間和家庭財力的過度投入,還是職場上無效的加班和低效的工作,都是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巨大消耗。這種消耗並未產生應有的社會價值,反而造成了普遍的焦慮和不滿。例如,網約車興起之初的「補貼大戰」,滴滴和快的最高每天虧損4000萬元,這種競爭不可持續。

第三,它加劇了社會的焦慮和不平等感。在內卷的環境下,成功的標準被單一化,競爭的壓力層層傳導,讓個體感到身心俱疲。那些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參與內卷的人,可能會被邊緣化,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感。同時,過度的競爭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缺乏信任和合作。

第四,它扭曲了市場秩序。低水平內卷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那些注重品質、長期投入的企業反而難以生存,而依靠壓價、模仿甚至違規操作的企業卻可能短期得利,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內卷式」競爭,如盲目補貼、違背市場規律,也加劇了產業競爭和產能過剩,有悖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低水平競爭,為何走向「多輸」?

官媒之所以強調低水平內卷導致「多輸」結局,是因為這種競爭模式沒有贏家,所有參與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對於企業而言,雖然短期內可能通過價格戰等手段搶佔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利潤被嚴重擠壓,沒有資金投入創新,最終會被市場淘汰。無底線的價格競爭讓部分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漲,但利潤大跌,甚至導致一些項目資金鏈斷裂。外賣平台之間的補貼大戰,儘管短時間內讓消費者受益,但長期不利於行業成長。約談京東、美團、餓了麼等平台企業,要求公平有序競爭,正是反「內卷」的明確信號。

對於員工而言,內卷意味著超長時間的工作、巨大的精神壓力、以及與付出不成正比的回報。他們可能獲得微薄的薪水增長,但犧牲的是健康、陪伴家人的時間和個人發展的空間。 長期的內卷式加班甚至帶來多種影響。 盡管有企業如大疆、美的等開始推動「休息改革」,禁止無意義加班,但其能否長期實施仍是問號。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低水平內卷導致資源的錯配和浪費,阻礙了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降低了全要素生產率。同時,普遍的焦慮和不滿情緒,也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需要「看得見的手」該出手時就出手。 監管及時出手,對於整治內卷式競爭至關重要。 通過依法加強重點行業價格監管,整治「內卷式」惡性競爭,並大力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引導破解「內卷式」競爭。

破除迷思:如何跳脫這場消耗戰?

認識到低水平內卷的危害,關鍵在於如何破局。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

政府層面,需要完善市場規則,加強監管,遏制不正當競爭,為企業營造公平健康的競爭環境。例如,對平台企業的約談和規範收費行為,正是為了引導其從價格戰轉向創造增量、差異化發展。 同時,需要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阻礙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和價格戰。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此外,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為,避免拼財力、拼要素、拼政策的「內卷」現象,也是重要一環。

企業層面,應當將競爭的重點從「內耗」轉向「創新」,從爭奪存量轉向創造增量。鼓勵技術研發、品牌建設、服務創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而非陷入低價泥潭。企業應當反思「內卷」的企業文化,認識到它是一種低效率的競爭策略,不合時宜。

個人層面,需要調整心態,不盲目跟風,不被裹挾進無意義的消耗戰。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提升核心競爭力,而非僅僅追求表面的「忙碌」。同時,也要敢於對不合理的內卷現象說「不」,爭取更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公司開始嘗試推動「休息改革」,不鼓勵加班,避免員工產生「下班羞恥」心理,鼓勵平衡生活。

告別內卷,奔向更廣闊的藍海

低水平的「內卷式」競爭,像一個吞噬能量的黑洞,讓身處其中的人們疲憊不堪,讓本應充滿活力的市場變得了無生機。官媒的發聲,是對這一嚴峻問題的警示,也是推動變革的信號。跳脫內卷的怪圈,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從政府的頂層設計到企業的戰略調整,再到個人的心態轉變。

告別內卷,意味著告別無意義的消耗,奔向更廣闊的藍海。這片藍海,是基於創新的高品質發展,是更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是個體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多元化道路。只有破除低水平內卷的迷思,我們才能真正釋放社會的創造力,實現可持續、有活力的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在健康的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迎來一個真正的共贏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