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的波濤中,一場意圖將公司私有化的戲碼,往往能牽動無數股東的心弦。金朝陽集團(0878.HK)近期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其大股東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最終未能闖關成功,不僅讓期待的劇本落空,更在市場上引發了顯著的震盪,特別是投票結果揭曉前夕股價的「偷步散水」現象,更是為這齣未竟的私有化故事添上了耐人尋味的註腳。
扼腕嘆息的「殘價」私有化
金朝陽集團,作為銅鑼灣地產市場的重要一員,其物業組合價值備受關注。今年三月,公司大股東傅金珠家族信託公司提出了私有化建議,擬以每股總價8.5元將公司私有化,其中包括要約人支付的7.5元現金以及公司派發的1元特別股息。相較於當時停牌前的股價5.5元,這個價格看似提供了約54.55%的溢價。然而,這個看似慷慨的價格,在部分市場人士和小股東眼中,卻是十足的「殘價」。
為何說是「殘價」?關鍵在於公司的資產淨值。截至去年年中,金朝陽的每股資產淨值高達60.76元。換言之,大股東提出的私有化價格,相較於公司的實際資產價值,存在著高達86%的巨大折讓。對於一家主要從事物業投資和舊樓重建的公司而言,其核心價值在於其持有的地產項目,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地價高昂的市場。儘管近年來零售市道面臨挑戰,租金收入受到壓力,但公司的資產淨值依然是衡量其價值的關鍵指標。
部分評論認為,大股東選擇在市場低迷、公司股價被低估時提出私有化,意在以較低的成本將公司私有化,待日後市場復甦或資產升值時獲取巨大利益。這種「左手交右手」式的操作,利用公司自身的現金來支付部分私有化成本(每股1元的特別股息),更是引發了小股東對於自身權益是否得到公平對待的質疑。
闖關失敗的關鍵時刻
根據香港的《公司法》和《收購守則》,像金朝陽這樣的協議安排私有化,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才能獲得通過:一是在法院會議上,獲得出席並投票的無利害關係股份類別股東所持股份價值的至少75%贊成;二是在法院會議上,反對票數不得超過所有無利害關係股份所附投票權的10%。
最終,金朝陽的私有化方案未能跨過這道門檻。在法院會議上,儘管按人頭計算有高達94.29%的出席股東投下了贊成票,但在按持股比例計算時,贊成票僅佔出席並投票的無利害關係股東所持股份總數的60.48%。更為關鍵的是,反對票數佔到了39.52%,遠超過了10%的限制。因此,即使在隨後的股東特別大會上,相關決議案獲得了超過94.9%的贊成票,由於法院會議的否決結果,整個私有化計劃宣告失效。公司將繼續維持上市地位,原定的特別股息派發也隨之取消。
表決前夕的「偷步散水」疑雲
在私有化方案正式宣布被否決之前,金朝陽的股價已經出現了顯著的下跌。據報道,在周五法院會議結果公布前夕,金朝陽股價收報6.49元,單日大跌11.6%。而在此前的兩個交易日,股價也呈現急挫的趨勢,短短三個交易日內,股價已從8.2元的水平累計下跌至6.5元左右。
這種在重要消息公布前股價出現異動的現象,在市場上被形象地稱為「偷步散水」。雖然無法直接證實是否存在內幕交易,但股價在結果揭曉前提前大幅下跌,客觀上引發了市場對於信息是否提前洩漏的猜測。畢竟,如果市場普遍預期私有化會成功,股價理應維持在接近私有化價格的水平;反之,如果預期私有化會失敗,股價則會向其內在價值靠攏。投票結果揭曉前夕的股價走勢,似乎暗示了部分市場參與者已經預見到了私有化失敗的結局。
這種「偷步散水」的現象,不僅損害了市場的公平性,也讓未能及時獲取信息的普通投資者處於不利地位。它再次提醒著市場監管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公平性對於維護市場秩序的關鍵作用。
私有化失敗的後續影響
私有化方案的失敗,對金朝陽集團及其股東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對於寄望通過私有化以一定溢價套現的股東而言,他們的願望落空了。尤其對於那些在私有化消息公布後追高買入的投資者來說,股價的下跌更是帶來了直接的損失。
其次,公司未能實現私有化,意味著大股東短期內不能故技重施。根據《收購守則》規則,要約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士在私有化失敗後,在12個月內不得再次提出要約,除非獲得執行人員的同意。這使得公司在未來一年內,將繼續以目前的股權結構運營。
對於金朝陽集團自身而言,董事會認為私有化失效不會對集團的業務、營運或財務狀況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然而,公司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包括租金收入的壓力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未能私有化,意味著公司需要繼續在公開市場上面對這些挑戰,並尋求其他方式來提升股東價值。
從更廣闊的市場視角來看,金朝陽的私有化失敗案例,再次凸顯了在市場低迷時期,大股東以較大折讓提出私有化所面臨的阻力,尤其是當小股東普遍認為私有化價格未能充分反映公司價值時。這也提醒著其他潛在的私有化發起人,需要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方案,才能獲得足夠的支持,成功將公司私有化。
故事的啟示與回味
金朝陽的私有化風波,像一面鏡子,折射出資本市場中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以及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影響。殘價私有化方案的被否決,可以視為小股東在權益保護上的一次勝利,他們用手中的投票權表達了對低價要約的不滿。然而,表決前夕的股價異動,也敲響了警鐘,提醒著市場各方需要警惕潛在的違規行為,並加強監管,以維護市場的公平、透明和健康發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中,每一個決策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投資者而言,深入了解公司的內在價值,警惕潛在的風險,並積極參與公司的治理,是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途徑。而對於市場的參與者和監管者而言,維護市場秩序,確保信息公平流通,則是市場得以持續健康運行的基石。金朝陽的私有化故事雖然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思考和啟示,仍將在資本市場中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