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聲傳來焦慮,或權威感迎面撲來時,你的心弦是否會瞬間緊繃?詐騙集團正是深諳此道的高手,他們善於撥弄人性的弱點,尤其是對親情的牽掛,以及對公權力的敬畏。近期在荃灣發生的兩宗騙案,雖然未造成財產損失,卻再次提醒我們,騙局就在身邊,時刻保持警惕是多麼重要。警方迅速反應,拘捕四名涉案人士,這不僅是執法部門的勝利,更是市民防騙意識提升的體現。
情感勒索與權威恫嚇的雙重奏
詐騙集團的手法不斷翻新,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圍繞著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擊潰受害人的心理防線。而「假冒親友」和「假冒官員」正是他們最常使用的兩種劇本,猶如一場精心策劃的雙重奏,輪番上陣,讓人防不勝防。
「猜猜我是誰」類的騙局,通常以「換了新電話號碼」為開場白,隨後冒充事主的子女、親戚或朋友,聲音模糊不清,正是為了讓受害人「猜」。一旦受害人說出某個親友的名字,騙徒便順水推舟,扮演這個角色。緊接著,便會編造各種急需用錢的理由,例如聲稱自己因涉及刑事案件被捕,需要一筆緊急的「保釋金」,或是遭遇意外、投資失利等等。 這種手法直接打擊受害人的情感軟肋,尤其是長者,對子女的愛護和擔心讓他們容易失去判斷力,情急之下難以冷靜核實,便可能將血汗錢拱手相讓。
而「假冒官員」騙案則利用人們對公權力的信任和畏懼。騙徒通常會冒充內地或香港的執法人員,如公安、檢察官、海關或廉政公署人員。 他們會聲稱受害人涉及洗黑錢、詐騙等嚴重刑事案件,甚至會偽造文件或出示假冒的工作證來增加可信度。 接著,便以「秘密調查」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個人資料、銀行戶口信息,甚至要求將資金轉移至「安全帳戶」進行審計。 這種手法製造恐慌氣氛,讓受害人在壓力和慌亂中聽從騙徒的指示。有時,騙徒甚至會安排受害人與假冒的「特務」見面,簽署所謂的「保密協議」,進一步加深受害人的恐懼和孤立感。
這兩類騙案往往並非獨立存在,有時會相互配合。例如,騙徒可能先假冒親友,製造急需用錢的假象,隨後再冒充官員介入,聲稱親友涉及案件,需要資金「打點」或作為「保釋金」,形成一套環環相扣的騙局。
荃灣的警鐘:及時止損的範例
此次荃灣警方偵破的兩宗案件,正是這兩種常見騙術的縮影。第一宗案件中,一名82歲的長者接到自稱是其兒子的電話,對方謊稱因刑事案件被捕,急需20萬元保釋金。 這無疑是典型的「猜猜我是誰」加「假冒親友急需用錢」的複合式騙局。然而,這位長者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沖昏頭腦,他在轉賬前選擇了向兒子求證。 正是這個簡單但關鍵的求證步驟,讓騙局被識破,避免了財產損失。
第二宗案件則涉及「假冒內地官員」。一名26歲的本地男子接到自稱內地執法人員的來電,被告知涉及內地刑事案件,需要配合調查。 騙徒甚至約受害人見面,要求簽署偽造的保密文件。 這種手法企圖透過面對面的互動,增加欺騙的真實感和威懾力。然而,這名年輕人同樣保持警覺,對對方的身份和要求產生懷疑,最終選擇報警求助。
這兩宗案件的共通點是,受害人都沒有立即按照騙徒的要求行事,而是在關鍵時刻產生懷疑並採取了求證或求助的行動。正是因為他們及時報警,警方才能迅速介入,並成功拘捕四名涉案人士。 這些被捕者年齡介乎19歲至31歲,顯示詐騙集團可能招攬年輕人作為「跑腿」或「收錢佬」。 逮捕這些涉案者,不僅阻止了他們繼續行騙,也對其他潛在的犯罪分子產生阻嚇作用。
防騙於未然:提升警覺是關鍵
荃灣這兩宗案件雖然幸運地避免了損失,但也敲響了警鐘。詐騙分子無孔不入,他們的目標不分年齡、職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目標。因此,提升個人的防騙意識至關重要。
首先,對於接到自稱親友,但聲音陌生或模糊的電話,切勿急於「猜」對方是誰,更不要輕易透露親友的名字。應多方核實對方身份,例如掛斷電話後,撥打親友預留的電話號碼進行確認。如果對方聲稱更換了號碼,可以嘗試回撥舊號碼,或者通過其他渠道(如即時通訊軟件)與親友聯繫。
其次,對於接到自稱政府部門或執法機構的電話,聲稱你涉及案件或需要配合調查,務必保持冷靜。真正的執法機構不會通過電話要求轉賬、提供銀行密碼或將資金轉移至所謂的「安全賬戶」。 如有疑問,應記下對方聲稱的機構和姓名,然後自行通過官方渠道查找該機構的公開聯繫方式,主動致電核實。切勿撥打對方提供的號碼,因為這很可能是騙徒的陷阱。
第三,對任何要求提供個人敏感資料、銀行戶口信息,或要求轉賬、匯款的要求,都要提高警覺。在未經充分核實前,絕不向陌生人或僅通過電話聯繫的人士透露這些信息或轉移資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感到任何可疑或不安,應立即尋求協助。可以向家人、朋友傾訴,或者直接致電警方的「防騙易18222」熱線諮詢。 即使不確定是否遭遇詐騙,及早報警也能幫助警方掌握更多信息,及時採取行動,防止更多人受害。
社會共識:共同築起防騙長城
荃灣的成功案例,彰顯了市民與警方共同努力在防範電騙中的重要性。市民的警覺和及時報案,為警方的偵查和拘捕行動提供了寶貴的時機。而警方的快速反應和專業調查,則成功阻止了騙案得逞並將涉案者繩之以法。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典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
除了個人提高警覺外,社會也應加強防騙宣傳教育,尤其是針對容易成為目標的長者群體。通過社區講座、媒體宣傳、甚至將防騙信息融入日常生活的場景中,幫助市民認識詐騙手法,提升識破能力。金融機構和通訊服務提供商也應加強與警方的合作,建立更有效的預警和攔截機制,從源頭上減少詐騙發生的機會。
荃灣兩名市民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一課。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保持理性、多方核實、及時求助,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不二法門。只有當每個人都成為防騙鏈條上的堅實一環,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抵禦這些無形卻極具破壞力的騙局,讓犯罪分子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