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遭指違法停收國際生 國安部擬擴大制裁

驟雨中的驚雷:一場突襲引發的學術海嘯

想像一下,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跨越千山萬水,來到異國他鄉,只為追求知識的殿堂。他們在哈佛的紅磚牆下穿梭,在麻省理工的實驗室裡探索未知。然而,一紙突如其來的政令,如同一場驟雨中的驚雷,瞬間籠罩了他們的頭頂,也讓這些頂尖學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不是小說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美國土地上的學術海嘯,核心正是「國際學生」的去留問題。

當美國國土安全部突然宣佈,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傳出可能將類似制裁擴及其他大學的消息時,整個學術界為之震動。這項決定不僅挑戰了哈佛這所百年名校的自主權,更直接影響了成千上萬國際學生的命運,引發了關於法律、教育和國際交流的深刻辯論。

政策的髮夾彎:疫情下的簽證迷霧

回溯這場風波的源頭,需要將時鐘撥回到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當時,為了應對疫情,美國的大學紛紛轉為線上教學。考慮到這一特殊情況,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曾發布臨時規定,允許國際學生在美保持學生簽證身份,即使他們的所有課程都轉為線上。這項彈性措施為滯留在美的國際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喘息空間。

然而,到了2020年7月,情況急轉直下。ICE突然撤銷了之前的彈性規定,宣佈如果美國大學在秋季學期全部採用線上授課模式,國際學生將無法留在美國,也不能獲得新的學生簽證入境。這意味著,如果學校不提供面對面課程,國際學生要麼被迫離境,要麼必須轉學到提供實體課程的學校,否則將面臨「可能包括但不限於啟動遣返程序」的移民後果。

這項政策被廣泛解讀為向大學施壓,迫使其在疫情風險下重啟校園,恢復實體授課。 對於那些已經根據疫情情況制定好秋季教學計畫、並決定主要或全部採取線上方式的大學而言,這無疑是一記重擊。

哈佛與麻省理工的絕地反擊:一場維權訴訟

面對這項被視為「無情且魯莽」 的政策,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迅速採取了行動。他們在政策宣佈的短短兩天後,就聯合向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尋求獲得臨時限制令,以阻止該政策的實施,並最終要求法院宣佈該政策非法。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Lawrence S. Bacow)強烈抨擊這項新規定,稱其「殘酷程度僅次於其魯莽」。 他指出,這一政策在沒有任何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倉促推出,沒有考慮到學生、教職員工的健康與安全,擺明了是要逼迫大學開放校園。

哈佛和麻省理工在訴訟中提出,ICE的這項新規定違反了《行政程序法》。 他們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未能考慮到問題的重要方面,沒有提供合理的政策依據,並且沒有給予公眾通知和評論的機會。 大學方面強調,他們在疫情期間根據ICE先前的指導意見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教學安排和學生支援計畫,而新政策的突然變動讓他們和國際學生都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困境。

他們在訴訟中明確表示,這項政策讓國際學生面臨被驅逐的威脅,並且對全國範圍內的大學和國際學生都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 他們希望透過法律途徑,確保他們的國際學生能夠在沒有被驅逐威脅的情況下繼續學業。 對於許多國際學生來說,來美國留學,來哈佛或麻省理工學習,是畢生的夢想,他們的存在也豐富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環境。

國土安全部長的聲音:制裁的威脅與潛在擴散

在哈佛和麻省理工提起訴訟的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也發出了強硬的聲音。當時的國土安全部代理部長克里斯蒂·諾姆(Kristi Noem)不僅為這項政策辯護,甚至表示正在考慮將類似的制裁擴展到其他大學。 儘管最初的政策是針對疫情期間的線上授課,但後續的報導顯示,對哈佛的國際學生招收資格的暫停,在更近期的時間點(2025年5月)發生,並且與哈佛在處理校園抗議、未能提供某些學生記錄等問題有關,國土安全部稱此舉是因為哈佛「縱容暴力、反猶主義」,並拒絕配合提供簽證學生的相關記錄。 部長諾姆直言,招收國際學生並享受高額學費是一種「特權,而非權利」,哈佛因為未能遵守基本報告義務而失去了這一特權。

這番言論和行動,使得大學界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巨大壓力。如果連哈佛這樣的頂尖學府都可能被暫停招收國際學生,那麼其他大學自然也會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目標。這種潛在的「連坐」效應,無疑加劇了大學對於政府干預學術事務和國際交流的擔憂。

政策的反轉與影響的餘波

哈佛和麻省理工的訴訟,以及全美高校的強烈反彈,最終促使政府修改了這項爭議性政策。在法庭聽證會召開前夕,ICE撤回了要求國際學生必須參加面授課程的規定。 儘管具體的政策細節有所調整,例如新入學的國際學生仍可能面臨更多限制,但對於已在美國境內的國際學生而言,至少暫時避免了被迫離境的危機。

儘管直接的簽證危機在2020年得到了緩解,但這場風波的影響並未就此消散。它暴露了國際學生在美國的脆弱地位,他們的求學之路可能因為政策的突然變化而受到嚴重威脅。同時,這也引發了關於大學自主權、政府權力邊界以及國際教育未來走向的深層思考。

哈佛作為全球知名的學術機構,其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據報導,哈佛2024/25學年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佔總人數的27%,其中中國學生是最大的群體。 國際學生不僅為美國大學帶來了可觀的學費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視角、學術背景和研究力量,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態和學術研究。

國土安全部後續暫停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決定,雖然表面原因與疫情時期的線上課程政策不同,更多地與校園管理和信息提供有關,但同樣是對大學自主權和國際交流的直接衝擊。這種將國際學生的招收資格與大學在其他事務上的表現掛鉤的做法,引發了學術界的普遍擔憂,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施壓和懲罰。

學術自由與國際交流的未來:在風雨中前行

這場由政策引發的學術風波,是一次對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嚴峻考驗。它提醒我們,國際學術交流並非理所當然,其穩定性可能受到非學術因素的影響。哈佛和其他大學的強硬表態和法律行動,展現了學術界捍衛自身權益和學生福祉的決心。

未來,美國大學和國際學生可能需要更加警惕政策風險,並積極參與相關政策的討論和制定。同時,這也促使人們思考,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國內環境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國際學生的權益,維護學術交流的獨立性和開放性。

國際學生的故事,是全球人才流動和文化交融的縮影。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不應被不確定或帶有政治目的的政策所左右。這場風波雖然帶來了挑戰,但也可能成為一個契機,促使各方共同努力,為國際學生營造一個更穩定、更受歡迎的學習環境,讓知識的燈塔繼續照亮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