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禮外的抗議浪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原因在於其畢業典禮期間爆發的挺巴勒斯坦示威活動。這場抗議不僅是校園內學生情緒的展現,更折射出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與學術自由、言論邊界的深刻議題。在莊嚴的畢業禮氛圍外,一場場充滿張力的集會正在上演,甚至出現了令人震驚的焚燒畢業證書的行為,警方也介入並進行了拘捕。
沸騰的校園:抗議的背景與訴求
這波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季期間達到高潮的抗議活動,是長期以來校園內對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反應的延續。示威者們的核心訴求,是要求哥大校方撤資與以色列相關的企業和組織,以此表達對加薩地區情勢的關注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 這一訴求不僅源於對人道危機的擔憂,也與部分學生認為校方的投資行為間接支持了他們所稱的「種族滅絕」有關。
此次畢業禮期間的集會,發生在校園臨近百老匯大道一側的校門外,吸引了包括畢業生、校友和社區成員在內的大約1.2萬名畢業生及約2.5萬名親朋好友參加的畢業儀式。 抗議者們高舉標語,呼喊口號,譴責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這種在象徵學術成就和未來前程的畢業典禮場合表達強烈政治訴求的方式,無疑極具戲劇性和衝擊力。
激進的表達:焚燒證書與肢體衝突
在這場抗議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部分畢業生當場撕毀並焚燒畢業證書的行為。 這種行為是一種極其個人的、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抗議方式,它代表著對所獲學位的否定,以及對大學價值觀或其與外界聯繫方式的徹底決裂。焚燒證書的行為發生在校外,被鏡頭捕捉並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瞬間點燃了輿論。
除了焚燒證書,抗議現場也發生了示威者與警方的肢體衝突。 據報導,警方到場後與示威者發生推擠,試圖控制局面並撲滅火焰。 衝突導致至少兩名示威者被捕,其中一人據報當時穿著畢業袍。 警方的介入進一步加劇了現場的緊張氣氛。
校方的反應與學術自由的邊界
哥倫比亞大學代理校長克萊爾·希普曼(Claire Shipman)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也巧妙地回應了校園內的緊張氛圍。 她提及了同為哥大的巴勒斯坦籍研究生馬哈茂德·哈利勒(Mahmoud Khalil),強調國際學生享有言論自由,不應因此受到政府打壓。 希普曼的這番話引發了現場部分畢業生的共鳴,人群中甚至爆發出要求釋放哈利勒的呼聲。 哈利勒是親巴勒斯坦學生抗議活動的領袖之一,因參與校園抗議而被美國當局拘留,面臨被驅逐出境的風險。 校長的表態,反映了大學在維護學術自由和處理政治敏感議題之間的掙扎。
然而,校方此前在處理校內抗議活動時的強硬態度也備受爭議。 哥大曾因校內示威暫停畢業儀式,並在今年較早時候應校長要求,允許警方進入校園清場並逮捕了上百名示威學生。 美國政府也對哥大處理示威的方式表達不滿,甚至傳出削減資金的壓力。 這一切都使得「學術自由」和「公共秩序」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而充滿爭議。
輿論的漩渦:不同的聲音與深遠的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禮的抗議事件迅速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支持抗議者的聲音認為,學生們的行為是出於對不公義的憤怒和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是年輕一代對社會問題的積極參與。焚燒證書雖然極端,但卻是表達強烈不滿的一種方式。
反對的聲音則認為,畢業典禮是學術殿堂的莊嚴時刻,抗議活動不應 disrupting這一場合。焚燒證書更是對學術成就的褻瀆,是不理智的行為。同時,也有人質疑抗議活動是否被外部勢力所操控,以及其對校園秩序和學術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場事件不僅僅是一次校園抗議,它更是當前美國社會在言論自由、政治立場、學術機構責任等多重議題上分裂和衝突的一個縮影。哥倫比亞大學作為一所頂尖學府,其所發生的事情往往具有指標意義,預示著類似的爭議可能在更多地方出現。
回望與前瞻:抗議浪潮的啟示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禮爆發的挺巴勒斯坦集會及其伴隨的激烈行為,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機會。這場事件提醒我們,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社會思潮涌動的前沿。學生群體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和參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
未來,大學校園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公共秩序、如何處理政治敏感議題、如何與學生和社會各界溝通,都將是巨大的挑戰。哥倫比亞大學的經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將為其他學術機構提供寶貴的借鑒。這場抗議浪潮會如何演變,又將對美國社會和高等教育體系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仍有待時間來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哥大畢業禮上的火光和爭議,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被忽視的符號,標誌著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變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