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全球首創AI輔助腫瘤切除機械人

人工智慧與醫療科技的交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類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式。特別是微創手術領域,機械人的導入不僅提升了手術的精準度,更為複雜的手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近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在泌尿外科領域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研發的港產機械人系統成功輔助進行膀胱腫瘤切除術,並宣稱這是全球首例。這項成就無疑為膀胱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標誌著香港在醫療機械人研發上的重要里程碑。

潛入微觀世界:港產機械人的獨特之處

這項令人矚目的技術,核心在於一套由中大醫學院與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共同研發的「全柔性雙臂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Agilis Robotics Intilume ™ System)。不同於傳統的硬式內窺鏡或大型手術機械人,這套系統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極致的「柔」與「細」。它配備了兩隻柔軟而細小的機械臂,直徑僅有2.8至3.5毫米,猶如醫生靈活的指尖,可以在狹窄的體腔內自由移動,突破了傳統手術器械的限制。

其中一隻機械臂負責夾起需要切除的組織,而另一隻則裝有雙極電動鉤進行精準切割。 這種雙臂協作模式,相較於傳統單臂操作的膀胱內窺鏡手術,無疑提供了更穩定的操作平台和更廣闊的視野角度。 醫生可以透過操作台,以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進行手術,彷彿將自己的雙手延伸至患者體內,實現更精細的操作。 柔性臂的設計更是這項技術的亮點,其柔軟的特性結合特殊設計的抓取和電刀手臂,能有效降低手術中可能發生的膀胱壁穿孔風險,顯著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告別模糊邊界:精準切除的醫學意義

中大團隊利用這套港產機械人系統,輔助進行的是「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ERBT)。 對於約七成半非肌肉入侵性膀胱癌患者而言,這項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中大醫學院過去的研究已證實,ERBT相較於傳統的「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能顯著降低膀胱癌的復發率,降幅可達四成。 然而,ERBT的技術難度較高,對醫生的專業水平要求嚴苛,存在一定的穿刺及出血風險,導致不少醫生因擔心風險而卻步。

港產機械人系統的出現,正好克服了ERBT手術中的挑戰。其高精準度及靈活的操作性,使得醫生能更輕鬆地完成腫瘤的整塊切除,確保切割面完整,減少腫瘤細胞殘留的可能性。 這種精準的整塊切除,正是降低術後復發的關鍵。透過機械人的輔助,原本需要醫生累積大量病例(30至50個)才能熟練掌握的ERBT技術,現在只需短短數小時(2至3小時)的培訓,有基本膀胱鏡經驗的醫生便能純熟運用。 這不僅有助於年輕醫生更快地掌握高難度手術技巧,更能縮短患者等待手術的時間,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時接受更有效的治療。

全球首例的背後:臨床實踐的初步成果

中大團隊於去年12月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宗機械人輔助的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 截至目前,他們已為數名患者成功進行了手術,所有病例都順利完成了整塊腫瘤切除,且術後恢復迅速,患者普遍在一至兩天內即可出院。 初步的臨床數據令人鼓舞,不僅驗證了機械人輔助ERB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更顯示出其在精準切割和減少復發方面的潛力。 這些成功的病例,為這項港產醫療科技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向未來:機械人手術的廣闊前景

這套港產全柔性雙臂內鏡手術機械人系統的應用潛力遠不止於膀胱腫瘤切除。由於其可配合商用內窺鏡系統使用的特性,以及柔性機械臂的靈活性,未來可望應用於消化道、子宮、膽管等需要高精準度及低創傷性的內鏡手術。 這意味著,這項由香港自主研發的醫療機械人技術,有潛力惠及更多不同疾病的患者,為他們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總結而言,中大研發的港產機械人輔助切除膀胱腫瘤,不僅是香港醫療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全球泌尿外科領域的一個突破。這項技術以其獨特的柔性雙臂設計和高精準操作,有效克服了傳統ERBT手術的難點,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並有望顯著降低膀胱癌的復發率。隨著更多臨床應用的開展和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項港產機械人技術將在未來的醫療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