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漸暗,大銀幕亮起,那是一種獨特的儀式感,曾幾何時是無數人心中的小確幸。然而,近年來,這份小確幸正悄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戲院鐵門拉下的冰冷現實。一間又一間戲院熄燈「謝幕」,不僅帶走了無數段光影回憶,更折射出這個產業所面臨的嚴峻「寒冬」。
光影不再:結業潮下的戲院剪影
過去六年,香港戲院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據統計,大約有20間戲院在這段時間內畫下了句點,黯然離場。這數字背後,是許多品牌、許多回憶的消逝。其中,UA院線的「全線離場」無疑是當中最令人唏噓的事件之一。曾是香港戲院業巨頭的UA,旗下6間戲院在2021年悉數結業,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嘉禾院線,另一個在香港影迷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名字,也在這波結業潮中元氣大傷。單是近三年內,嘉禾便有4間戲院結束營業。 從啟德、粉嶺到黃埔,再到擁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海運戲院,這些曾經承載著無數觀影回憶的場所,如今都已成為過去式。海運戲院的結業尤其引人關注,這間開業長達56年的老牌戲院,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歲月,它的離開,無疑讓許多人心生不捨。
除了UA和嘉禾,其他戲院品牌也未能倖免於難。銅鑼灣的總統戲院,屹立逾半世紀後也選擇光榮結業。 MCL旗下的海怡戲院同樣在租約期滿後結束營業。 這些單一或少數戲院的結業,雖然不像院線全線離場那樣轟動,但每一次熄燈,都是香港戲院版圖的一次縮減,都是無數影迷告別心中摯愛的時刻。
尋找原因:為何光影漸遠?
戲院結業潮的發生,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中,持續的疫情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推手。在疫情期間,戲院多次被要求關閉或限制入座率,導致票房收入銳減。即使在疫情趨緩後,觀眾的觀影習慣也已發生改變。 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和社交距離措施,加速了串流媒體平台的崛起和普及。Netflix、Disney+等國際巨頭,以及ViuTV、MyTV Super等本地服務,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內容選擇,讓觀眾在家也能輕鬆享受電影和劇集。 這種觀影模式的轉變,無疑對傳統戲院構成了巨大挑戰。
此外,高昂的租金成本也是壓垮戲院的稻草之一。戲院通常佔用較大的空間,租金支出龐大。在市場環境不景氣、票房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沉重的租金負擔讓戲院經營者倍感壓力,甚至難以為繼。 加上戲院投資金額龐大,租約年期長,缺乏像一般商舖那樣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一旦面臨經營困難,轉型或止損都變得異常艱難。
電影內容的吸引力下降也被認為是影響觀眾走進戲院的因素之一。有業界人士指出,無論是香港電影還是外語片,都面臨著題材不夠多元化的瓶頸,難以持續吸引觀眾。 缺乏引人入勝的內容,自然會降低觀眾的觀影意願。
逆流而上:在寒冬中尋找曙光
儘管戲院業面臨嚴峻挑戰,但仍有一些戲院在「寒冬」中堅守,甚至尋求突破。例如,嘉禾院線在部分戲院嘗試轉型為「自助售票戲院」,降低營運成本,並推出票價優惠,希望能吸引更多觀眾。 屯門區的幾間戲院,包括歷史悠久的凱都和巴倫紐戲院,以及相對較新的嘉禾StagE和英皇戲院,似乎在這波結業潮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有分析認為,這些戲院可能憑藉著獨特的社區連結、較具競爭力的票價或相對新穎的設施,成功吸引並留住了當地的觀眾。
這些在逆境中求存的例子,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一絲希望。或許,未來的戲院不能僅僅依賴電影放映,而是需要更積極地探索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例如舉辦主題放映、文化講座、甚至結合餐飲和周邊產品銷售,將戲院打造成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休閒空間。同時,提升電影內容的品質和多樣性,創作更多能引起觀眾共鳴的作品,依然是吸引觀眾重回大銀幕的關鍵。
前路漫漫:光影的未來何在?
戲院結業潮是全球影視產業變革的一個縮影。在串流媒體和居家娛樂日益普及的今天,傳統戲院的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然而,戲院所提供的獨特觀影體驗——震撼的聲光效果、與眾人一同分享情感的氛圍,以及那份暫時逃離現實的儀式感——是串流媒體難以完全取代的。
戲院的未來,或許在於找到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的方式,而非一味地對抗。這可能意味著更靈活的發行模式、更創新的營運策略,以及更緊密的與社區的連結。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支持也至關重要,例如提供租金補貼、推動本土電影創作、舉辦電影節等,都能為戲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光影的故事仍在繼續,儘管部分篇章已經結束,但我們仍期待看到,在經歷這場「寒冬」後,戲院業能找到重塑自我的力量,再次點亮大銀幕,繼續書寫屬於它的光影傳奇。這不僅是為了保留那些美好的回憶,更是為了讓下一代,依然有機會在大銀幕前,體驗那份獨特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