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提出了必須整治「內捲式競爭」,並將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作為重要任務。這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問題的診斷,更是為未來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究竟什麼是「內捲式競爭」?它又對我們的產業和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發改委又將如何「對症下藥」?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
競爭的異化:當「內捲」取代了「進步」
想像一下,一場本應激勵創新的賽跑,卻變成了所有人都在原地打轉、互相傾軋的泥沼。這便是所謂的「內捲式競爭」。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指出,當前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競相湧現,但過程中部分行業出現結構性問題,一些企業因此陷入了「內捲式競爭」的困境。這種競爭不再是比拼創新、品質或效率,而是演變成了惡性價格戰、製假售假、以次充好等突破市場競爭底線的行為。 它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
這種異化的競爭模式,不僅損害了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也讓整個產業陷入低質低效的循環。當企業將有限的資源用於低價傾銷而非技術研發,整個產業的創新活力就會被扼殺。消費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因為劣質產品和服務充斥市場。
結構性矛盾的症結:盲目投資與技術滯後
李超提到,內捲式競爭的出現與一些行業的結構性問題有關,包括盲目跟風投資以及跟不上技術更新迭代的節奏。 這說明,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企業行為本身,更在於產業發展的宏觀層面。
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市場供需失衡,企業為了生存只能採取低價競爭策略。而技術創新乏力則使得企業無法通過提升產品競爭力來擺脫價格戰的泥沼。這種結構性矛盾相互作用,加劇了內捲的程度。
對症下藥:發改委的「藥方」
面對內捲式競爭和產業結構性矛盾,發改委提出了「因業施策、對症下藥、標本兼治」的解決思路。 這意味著將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首先,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這包括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增加高端產能和優質供給,並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 這是從根本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其次,加強地方約束,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發改委已經印發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要求各地不得違規實施優惠政策,並將集中力量整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問題。 地方保護主義會扭曲市場信號,阻礙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內捲式競爭的溫床之一。
第三,優化產業布局,遏制落後產能無序擴張。 這將通過發揮質量標準的支撐作用,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兼併重組,加快淘汰煉油、鋼鐵等行業的落後和低效產能,並科學論證新增產能項目。 同時,也將加強行業自律,引導新能源、汽車、光伏等行業注重技術研發。 這有助於優化產業結構,避免惡性競爭。
最後,強化市場監管,重拳整治劣質、低價的市場亂象。 這包括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堅決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加大質量監督和檢查力度,共同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 健全的市場秩序是健康競爭的基礎。
展望未來:告別內捲,迎接高質量發展
發改委對內捲式競爭的整治以及對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化解,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對於企業而言,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從惡性競爭的泥潭中掙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創新、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上。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政府而言,除了加強監管和政策引導,還需要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破除地方保護,統一市場規則,才能真正激發市場活力。
對於社會而言,消費者也應該提升辨別能力,支持那些注重品質和創新的企業,共同抵制劣質產品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整治內捲式競爭,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只有正視問題,採取有效措施,才能讓我們的經濟擺脫低效的內捲,走向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場「告別內捲」的戰役,關乎每一個人的福祉,值得我們共同關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