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資源是珍貴的社會資產,旨在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然而,近年來,濫用公屋的情況屢見不鮮,其中隱瞞在香港以外(包括內地)擁有物業的問題,更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房委會和房協作為主要的公共房屋供應者,正持續加強打擊濫用公屋行為,以確保公共資源得以公平善用。
揭開冰山一角:瞞報內地物業的現況
根據最新的數據,在2024/25年度,房委會和房協共發現42宗公屋租戶涉及擁有內地物業的個案。這些個案中,有的涉及隱瞞擁有一個住宅物業,更甚者隱瞞擁有兩個內地住宅物業,甚至是非住宅的商舖。 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公屋的申請及租住資格規定,更是對其他正在輪候公屋,有迫切住屋需求市民的不公。
房屋署透過多種途徑偵測此類個案,包括接獲舉報及主動抽查。 在發現懷疑個案後,會致函內地不同省市及澳門的相關機構進行查詢,以核實租戶是否確實擁有香港以外的物業。
房委會的鐵腕手段:26戶「一個不留」
在處理這些瞞報內地物業的個案上,房委會展現了堅決的態度。在確認的26宗瞞報個案中,由於這些家庭的資產淨值已經超逾了當時申請公屋的限額,房委會「一個不留」,全部向相關租戶發出了遷出通知書,收回公屋單位。 房屋署強調,這些個案中最嚴重者涉及隱瞞擁有兩個內地住宅物業,以及隱瞞擁有商舖的情況。 房委會認為,這種處理方式能起到一定的阻嚇作用,提醒公屋居民必須如實申報資產。
根據房委會的「富戶政策」,公屋租戶若在香港以外擁有土地或物業,這些資產必須計入家庭總資產淨值。如果總資產淨值超出了公屋申請的資產限額,即使沒有擁有香港住宅物業,也必須遷出。 值得注意的是,擁有香港住宅物業的公屋住戶,不論其入息或資產水平如何,都必須遷出公屋單位。
房協的差異處理:16宗個案中的不同命運
相較於房委會,房協在處理擁有內地物業的個案上則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在2024/25年度,房協轄下出租屋邨發現了16宗懷疑租戶擁有內地物業的個案。 在這16宗個案中,有一宗租戶在調查期間主動交回了單位。 經過房協的查證,其餘的15宗個案中,有10宗證實仍然符合資產要求,因此毋須遷出。 剩下的5宗個案則仍在調查中。
雖然房協的個案中有部分租戶仍符合資產要求,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隱瞞不報。根據「富戶政策」,無論是房委會還是房協的租戶,在香港以外擁有土地或物業都屬於必須申報的資產一部分。 房協也正多管齊下打擊濫用公屋,包括與大灣區部分城市的相關部門建立溝通渠道,協助查核懷疑個案。
房委會和房協的富戶政策在資產限額上有所不同。以四人家庭為例,房委會公屋住戶和房協甲類屋邨住戶的資產限額均不超過310萬元,而房協乙類屋邨住戶的資產限額則不超過499.3萬元。 這或許是導致房協部分擁有內地物業的租戶仍符合資格的原因之一。
公平的尺度:政策執行的考量
房委會和房協在處理濫用公屋問題上的做法差異,引發了社會對於公平性的討論。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房委會所有查獲個案均被收回單位,能起到更大的阻嚇作用。 同時,議員也估計隨著房協全面推行富戶政策,未來被揭發擁有內地物業的個案將進一步增加。
這次事件再次凸顯了公屋資源分配的敏感性。公屋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一環,其核心價值在於協助基層解決住屋困難。然而,一旦資源被濫用,不僅擠佔了真正有需要人士的機會,更會損害社會的公平感。
未來展望:加強打擊與政策優化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濫用公屋行為,房屋署未來將持續加強與內地及澳門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以便更便捷地獲取公屋申請者及租戶在香港以外擁有物業的資料。 同時,房委會也透過風險為本的策略,每年對不少於1萬戶與入息及資產申報相關的個案進行深入調查。
除了加強偵測和執法,政府也在探討優化「富戶政策」的可能性。例如,房委會已通過收緊「富戶政策」及檢視執行細節,包括提高富戶額外租金及調整須遷出公屋單位的入息限額水平,以加快公屋單位流轉,鼓勵有能力的租戶向上流動。 這些措施旨在讓公屋資源更聚焦地分配給最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士。
誠然,打擊濫用公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決心和執行者的力度,更需要廣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只有當每一位公屋居民都能自覺遵守規則,如實申報,才能確保公共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運用,讓珍貴的公屋單位能真正幫助到最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