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商內地囤地賺暴利惹眾怒

近期,香港地產商在內地囤地牟利的問題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這種行為不僅推高了房價,扰亂了市場秩序,也暴露了土地監管的深層漏洞。根據報導,部分香港地產商在內地囤地數十年,待地價飆升後才高價出售或開發,從而獲取數十倍的暴利[1][2][3]。這種行為引起了網民的廣泛批評,認為這些地產商缺乏良知,阻礙了當地的發展[1][2]。

地產商囤地牟利的策略

香港地產商在內地的囤地行為並非新鮮事。早在20世紀90年代,部分港資房企便以「長期持有、分期開發」為策略,利用早期低廉地價和政策寬松環境,將土地囤積數十年,待地價飆升後高價出售或開發[3]。例如,2001年某港企以7億元拿下北京姚家園地塊,直至2023年備案價漲至9萬元/平方米,利潤增幅超過50倍[3]。類似案例在上海、成都等地亦屢見不鮮,開發商通過「修改規劃」、「分期開發」等名義規避監管,待樓價升至極高位才開售收割巨利[1][2][3]。

地產商的囤地行為對市場的影響

地產商的囤地行為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這種行為推高了房價,使得普通民眾難以承擔購房成本,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1][2]。其次,囤地行為扰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作,導致供需失衡[3]。此外,這種行為也暴露了土地監管的深層漏洞,顯示出監管機制的不完善[3]。

社會反響與評價

對於地產商的囤地行為,社會各界都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網民普遍認為,這些地產商多年來囤地牟利,為一己私利阻礙了當地的發展[1][2]。很多人指出,當初給予這些地產開發商發展空間,是希望其能帶動地區發展,然而他們關鍵時刻「吃裏扒外」[1][2]。網民「番茄殿下」說:「沒有良知的商人總會被歷史清算……」[1][2]。

政策變化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隨著政策收緊與市場環境的劇變,這場橫跨數十年的囤地遊戲是否終將迎來終結?政府已經開始加強土地監管,例如土地閒置滿兩年即可收回的政策,試圖限制地產商的囤地行為[1][2]。此外,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使得地產商難以再通過囤地獲取暴利[3]。未來,地產商可能需要轉變策略,更加注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開發,以避免社會的強烈反彈。

地產商囤地行為的倫理問題

地產商的囤地行為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倫理問題。這種行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忽視了對當地居民和整體社會的影響[1][2]。在未來,地產商需要更加注重其行為的倫理性,與社會共建和諧的發展環境。只有當地產商真正肩負起社會責任,才能贏得社會的信任和認可。

總之,香港地產商在內地囤地牟利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解決。通過加強監管、改善市場環境和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真正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2] www.wenweipo.com

[3] www.163.com

[4] www.takungpao.com.hk

[5] www.tkww.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