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長期以來在安全上習慣了北約的羽翼,特別是美國提供的「核保護傘」。然而,近年來的國際情勢變化,特別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以及美國國內政治走向的不確定性,讓歐洲各國開始認真思考自身的防禦問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歐洲應減少對美國依賴」以及法國願意協助部署核武器的表態,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深思。 這不僅關乎歐洲的戰略自主,更觸及了敏感的核武擴散議題,挑戰了戰後以來由美國主導的歐洲安全框架。
歐洲的戰略自主之路並非一蹴可幾,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考量。
戴高樂的遺產:戰略自主的種子
法國對戰略自主的追求可追溯到戴高樂將軍時期。他深信美國雖然是盟友,但也擁有自身的國家利益,這些利益總有一天可能與歐洲產生衝突。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便是法國對美國不信任的深刻體驗,促使法國決定發展獨立的核威懾力量。 戴高樂主義的精髓,在於「與超級強權保持距離」,強調法國及其後來的歐洲,應具備獨立判斷和行動的能力。馬克龍如今的表態,可以說是繼承了戴高樂的衣缽,試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歐洲尋求更大的戰略空間和主動權。
外部壓力:俄羅斯威脅與美國不確定性
馬克龍此次表態的直接催化劑,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持續侵略,以及美國在安全承諾上的不確定性。俄烏戰爭讓歐洲各國切身感受到安全威脅的真實存在,也暴露了歐洲在國防上的不足。 同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其可能重返白宮的可能性,讓歐洲對美國能否持續提供安全保障產生疑慮。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特朗普政府曾對北約提出質疑,並威脅減少在歐洲的駐軍。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尋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加強自身防禦能力,成為一個日益緊迫的議題。
法國的核武牌:機遇與挑戰
法國是目前歐盟中唯一擁有獨立核武器的國家,這使得法國在歐洲安全格局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 馬克龍提出願意討論在其他歐洲國家部署法國核武器,可以被視為法國在推動歐洲戰略自主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策略。 這一提議有幾個層面的考量:
首先,提供「核保護傘」可以增強歐洲的集體安全感,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核武、又對美國承諾感到擔憂的國家。 法國的核威懾力量,雖然規模不及美國或俄羅斯,但其獨立自主的特性,使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更具可信度。
其次,這有助於提升法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作為歐盟唯一的核武國家,法國可以藉此機會塑造歐洲的防務政策,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法國的核武提議也面臨諸多挑戰和爭議。
其一,核武部署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議題,涉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在其他國家部署核武器,需要克服政治、法律和技術上的重重障礙。 法國強調擁有核武的最終決定權仍歸法國總統,這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疑慮,認為這並非真正的「共享」。
其二,歐洲國家對法國核威懾的態度存在分歧。一些國家,特別是東歐國家,可能更傾向於依賴美國的保障。 此外,德國等國也提出了「核共享」的討論,但具體形式和參與範圍仍有待釐清。
其三,擴大核保護傘涉及法國自身「核心利益」的界定。法國的核戰略一直強調其「核心利益」受威脅時才會動用核武,而「核心利益」的界定是模糊的。 如何讓其他歐洲國家相信法國會在關鍵時刻動用核武來保護他們,是一個需要解決的信任問題。
歐洲的防務未來:合作與分工
馬克龍的提議,將歐洲防務自主和核威懾議題推向了討論的前沿。未來的歐洲防務體系,可能會朝著更加多元化和合作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包括傳統軍事能力的建設,也可能涉及網絡安全、情報共享等多個領域的合作。
歐洲國家需要就各自在防務體系中的角色和貢獻進行深入討論。馬克龍曾提出歐洲夥伴可以透過專業分工,共同建構威懾體系,例如法國貢獻核力量,其他國家則專注於反導彈防禦或長程打擊能力。 這種模式或許能提高整體效率,但也需要各國之間的高度信任和協調。
值得注意的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不意味著完全脫離北約。對許多歐洲國家而言,北約仍然是集體防禦的基石。 歐洲戰略自主的目標,更多是希望在北約框架內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行動自由,並在北約之外具備獨立應對部分安全挑戰的能力。
結論: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馬克龍關於歐洲減少對美國依賴並探討法國核武器部署的表態,標誌著歐洲在安全和防務問題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個充滿機遇但也伴隨巨大挑戰的旅程。歐洲各國需要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尋求共同的戰略願景,克服內部分歧,並在主權、安全和合作之間找到平衡。法國的核力量可以成為歐洲戰略自主的一個潛在支柱,但如何將其有效地融入歐洲的集體防禦體系,需要耐心、智慧和廣泛的協商。這場關於歐洲防務未來的辯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