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都市化與房屋問題日益嚴峻,劏房成為低收入家庭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這些狹小且設施有限的空間,不僅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更深刻影響了居住者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兒童的營養狀況日益受到關注,根據世界宣明會與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劏房低收入家庭中有高達86.4%的兒童奶類攝取量未達衞生署的建議標準,反映全社會尚未充分掌握並解決基層兒童的營養危機。本文將從調查背景、營養不足的具體狀況及其後果,以及現有的應對措施三方面探討此議題,期望引發更廣泛的重視與推動改善。
香港的劏房問題伴隨著房價高漲與低收入人口增加而日益嚴重。劏房人口往往居住於極其狹窄的空間,且缺乏基本廚房設施,使得烹飪與食物儲存變得困難。這種條件不僅影響成人的生活質素,更嚴重威脅兒童的營養攝取與健康發展。根據該調查,劏房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五大主要食物類別包括奶類、蔬果、蛋白質等方面均普遍不足,當中奶類攝取不足尤為嚴重,超過八成六兒童未達標[1]。奶類食品提供豐富的鈣質與維他命D,是骨骼發育的重要基石,缺乏將直接影響兒童的成長與健康。
奶類攝取不足的原因多方面交織。首先,低收入家庭在經濟壓力下常需削減食物開支,奶製品因價格相對較高,經常成為被犧牲的項目。其次,劏房空間狹窄,缺乏冷藏設備,難以儲存奶製品等易腐食物,降低家長購買和供應的意願。此外,部分家長營養知識不足,不了解奶類及其營養價值,也有來自移民或新來港家庭的語言及文化障礙,使正確飲食資訊難以傳遞[2]。長此以往,這些兒童骨骼發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學習能力受損的風險將進一步加劇,不容忽視。
除了奶類不足外,蔬果和蛋白質攝入量不足的問題同樣嚴峻。日常飲食中這些基本而必需的食物元素充足與否,直接影響微量元素和維他命的取得。調查指出劏房兒童在鐵質、維他命A等營養素的缺乏普遍存在,恐增加慢性疾病與免疫系統弱化問題[1][4]。環境限制導致他們無法獲取新鮮食材,加上經濟負擔,使得膳食結構嚴重失衡,也容易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和社交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應對這一系列營養困境,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已開始推行多項介入計劃。例如,「健康全方位」社區計劃藉由結合運動、姿勢改善與營養指導,幫助基層兒童提升身心健康[4]。另有「社區客廳」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諮詢與經濟援助申請支援,減輕家庭負擔[5]。此外,營養教育的普及亦備受重視,專業團體和社福組織積極推動家長及照顧者的營養知識提升,反覆強調均衡膳食對兒童發育的重要性。同時,有聲音呼籲政府提升劏房及公共房屋的居住條件,提供更完善的生活硬件支援,確保營養改善措施能夠真正落地。
綜觀本次調查結果與相關現象,我們清楚看到香港劏房低收入家庭兒童面臨的嚴峻營養挑戰,尤其是奶類及其他基本食物攝取不足的狀況,已成為阻礙其健康成長的重大障礙。這種情況背後反映出不只是單一家庭的困境,更揭示出社會結構中貧富差距與資源分配不均的深層問題。未來,全社會需要凝聚力量,將政策支持、資源投入、教育推廣與社區服務結合,形成多元化且可持續的改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讓基層兒童真正擺脫營養不足的困境,健康茁壯,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注入活力與希望。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