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仔米線賤售天水圍舖 慘蝕千六萬藏隱情

在風雲變幻的地產市場中,即使是像譚仔米線這樣家喻戶曉的品牌創辦人家族,也難免遇上「蝕讓」的波動。最近,譚氏家族成員沽售天水圍商舖大幅虧蝕的消息,不僅引發了市場關注,更讓人們對於當前的商業地產前景產生了諸多聯想。這次交易不單是數字上的變化,背後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市場情緒和挑戰。

黯然離場的交易:數字背後的痛楚

市場消息指出,譚仔雲南米線的創辦人譚氏家族成員,最近以1600萬元出售了位於天水圍嘉湖新北江商場的一個舖位。回溯至2013年購入時的4300萬元,這筆交易的帳面虧損高達2700萬元,跌幅接近63%。這不是譚氏家族近期唯一一宗蝕讓個案,據悉,他們在今年1月也曾以1100萬元沽售同一個商場的另一個舖位,該舖位在2012年以3680萬元購入,帳面勁蝕逾七成。短短數月內,兩個舖位合計蝕讓金額超過5000萬元。

將這筆巨大的虧損換算成大眾熟悉的米線,以一碗價值約60元的譚仔過橋米線計算,這次蝕讓金額相當於蒸發了約45萬碗米線。這個形象的比喻,更讓人們感受到數字背後的實際損失和無奈。

投資策略的考驗:從餐飲王國到地產波動

譚仔米線作為香港著名的連鎖餐飲品牌,其成功故事深入民心。然而,即使是這樣成功的企業家族,在跨足地產投資時也面臨著市場的無情考驗。

回顧譚氏家族的投資足跡,他們在餐飲業取得巨大成功後,確實也活躍於物業投資,並且過往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五哥」譚澤均曾在2019年以6900萬元出售荃灣一個舖位,較2009年的買入價大賺4560萬元,物業升值1.9倍。這些成功的投資,反映了他們在市場高峰期的精準眼光。然而,近年來香港的商業地產市場持續受壓,尤其是在疫情及整體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民生區的舖位也未能倖免。

是次蝕讓的天水圍舖位,曾是譚仔雲南米線的自營店,但於2021年結業。之後曾租予壽司連鎖店爭鮮,但租約期滿前也提前離場。舖位的頻繁變動,或許也側面反映了當區商業環境的挑戰。

市場下行的縮影:當前商業地產的挑戰

譚氏家族的蝕讓個案,並非孤例,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香港商業地產市場的普遍困境。

首先,本地消費市道低迷是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香港的零售和餐飲業面臨較大壓力,直接影響到商舖的需求和租金水平。當租金收入不如預期,舖位的投資價值自然會受到影響。

其次,市場供應和需求的變化也影響著價格。特定區域如天水圍,其商業發展和人流模式的變化,也會對舖位價值產生長遠影響。

再者,投資者的心態和預期也在轉變。在不明朗的市場環境下,部分投資者選擇割價離場,以降低風險或重新配置資產,這也加劇了市場的價格調整壓力。

這次天水圍舖位的買家據悉是另一家連鎖米線品牌雲桂香,若作自用,將成為該品牌在天水圍的首間分店。這或許說明,對於有實際營運需求的品牌而言,當前的價格下跌反而提供了擴張的機會,只是這機會是建立在原業主巨大虧損的基礎之上。

未來的啟示:波動中的應對之道

譚氏家族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充滿變數的投資市場中,即使擁有成功的事業背景和豐富的投資經驗,也無法完全規避風險。

對於個人和企業而言,分散投資、審慎評估風險至關重要。商業地產作為一種長期投資,其價值會受到宏觀經濟、地區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承受能力。

同時,對於當前的商業地產市場而言,如何應對挑戰、尋找新的增長點是關鍵。這可能包括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提升物業的吸引力、以及政府在政策層面的支持等。

譚仔米線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而譚氏家族在地產市場的這次經歷,則為這個傳奇故事增添了一抹現實的色彩。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是餐飲巨頭還是普通投資者,在市場面前,都需要保持謙遜和警惕,才能在波動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