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光環下的陰影:生產力促進局涉詐騙案的深度剖析
當我們談論創新科技,往往聯想到突破、進步、引領未來的光明前景。然而,即便是被寄予厚望、肩負推動產業升級重任的機構,也可能籠罩在不法的陰影之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近日爆出的詐騙案, involving三名時任職員及一名客戶涉嫌串謀詐騙創新科技署(創科署)逾七百萬元資助,並偽造帳目,無疑為這個充滿活力的領域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宗案件不僅揭示了制度上的漏洞,更引人深思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
補助的誘惑與潛藏的風險
創新及科技基金(創科基金)的設立,初衷是為香港的創科研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業界積極投入,提升競爭力。 根據規定,生產力局可申請創科基金,最高可獲項目總成本90%的資助,但前提是必須獲得業界贊助項目總成本至少10%,並提交相關證明。此外,贊助機構在全數贊助後,更可向創科署申請相當於贊助金額40%的現金回贈。 這樣的設計,本意是希望能形成官、產、研三方合作的良好循環,共同推動創新發展。
然而, chính là這看似完善的補助機制,卻也成為了不法之徒覬覦的目標。本案的核心,便圍繞著業界贊助這個環節展開。廉政公署的調查發現,涉案人員涉嫌將客戶支付給生產力局工場服務的費用,虛報為創科項目的贊助費,並指示其他職員隱瞞相關會計記錄。 換句話說,他們利用了現有的客戶關係,將實際的服務交易「喬裝」成符合基金申請條件的業界贊助,企圖從創科署騙取巨額資助。
案件細節的冰山一角
根據廉署公布的資料,涉案時間跨度長達八年,由2015年9月至2023年8月期間。 涉及兩個創科項目,分別由兩名被起訴的生產力局職員負責統籌。其中一名總經理及一名首席顧問,以及一名項目工程主任,與英訊通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的一名董事兼股東,被控以欺詐及偽造帳目罪名。
具體的詐騙手法包括:涉案的生產力局職員與客戶串謀,在會計帳目中隱藏部分工場服務訂單的報價單和送貨文件。 接著,他們誇大一個創科項目獲得的贊助費,訛稱該項目從客戶處獲得十萬元業界贊助費,從而詐騙創科署批出逾三百一十萬元創科基金。 同時,還企圖為該客戶騙取四萬元的現金回贈。 另一名首席顧問則涉嫌以類似手法,隱藏更多工場服務訂單,並誇大另一個創科項目的贊助費,訛稱獲得兩名客戶合共十七萬元的贊助費,詐騙創科署批出約四百萬元創科基金。 此外,該首席顧問還與涉案客戶一同訛稱,客戶的關聯公司曾為其中一個項目提供十萬元贊助,意圖詐騙創科署發放四萬元的現金回贈。
這些錯綜複雜的操作,揭示了犯罪嫌疑人為了騙取公帑,不惜偽造文件、串通客戶、瞞報事實的惡劣行徑。七百萬元的款項,對於任何一個致力於創新發展的社會而言,都是寶貴的資源,理應投入到真正有價值的研發項目中,而非落入不法之徒的口袋。
機構管理的失職與監督機制的挑戰
這宗案件除了個人的貪婪和不法行為之外,也引發了對生產力局內部管理和創科署監督機制的質疑。作為一個接受政府資助的公營機構,生產力局理應具備嚴謹的財務管理和項目審批流程。然而,長達八年的詐騙行為,且涉及總經理級別的高層人員,令人不禁懷疑其內部控制是否存在嚴重漏洞。
創科署作為基金的審批和監管機構,也面臨著挑戰。如何更有效地審核項目的真實性、贊助款項的來源,以及確保資金被用於真正的創新研發,是擺在其面前的重要課題。雖然創科署及生產力局在廉署調查期間提供了協助,但這起案件的發生,已經對公眾對其信任造成了影響。
這起事件也凸顯了公營機構在推動創新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廉潔文化建設和內部監督的重要性。高層管理人員的行為,對整個機構具有示範效應。一旦領導者以身試法,很容易導致內部紀律鬆弛,為不法行為提供溫床。
對創新生態的警示與未來展望
生產力局涉詐騙案,不僅僅是一宗獨立的刑事案件,更是對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的一次沉重警示。創新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些資金往往來自公共資源或社會捐贈。如果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監督,不僅會造成公帑的損失,更會打擊業界的信心,阻礙整個創新生態的健康發展。
未來,相關部門應從這起案件中汲取教訓,全面檢視和加強對創科基金的審批、發放和監管機制。這包括但不限於:
- 加強審核力度: 對項目申請和贊助證明進行更嚴格的審核,引入第三方獨立評估機制,提高審核的專業性和獨立性。
- 建立追溯機制: 完善資金流向的追溯機制,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被清晰追蹤到具體的研發活動中。
- 強化內部控制: 生產力局等接受公帑資助的機構,應建立更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對員工的廉潔教育,設立內部舉報機制。
- 提高透明度: 適當提高創科基金項目的透明度,將部分非機密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 嚴懲不法行為: 對涉及詐騙和貪污的行為,必須嚴懲不貸,以儆效尤,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引擎,但這個引擎需要有清澈的燃料供給,並在嚴密的監督下運轉。生產力局的這宗案件,如同一次 болезненный清醒的提醒,讓我們必須在追求創新速度的同時,更加重視風險控制和廉潔文化建設。只有這樣,香港的創新科技事業才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真正為社會帶來福祉。
司法程序的跟進與案件的影響
目前,涉案的四名被告已經被落案起訴,並獲准保釋,等候法庭提訊。 案件預計將被轉介至區域法院答辯。 司法程序的跟進,將是釐清事實、追究責任的關鍵。公眾對於案件的審理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將給予高度關注。
這起案件對生產力局的聲譽無疑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作為一個旨在支持香港企業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機構,其自身的廉潔和專業形象至關重要。如何重建公眾信任,將是生產力局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這需要機構痛定思痛,全面檢討管理層和內部流程,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同時,這起事件也為其他接受公共資助的機構敲響了警鐘。在利用公共資源推動事業發展的同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嚴守法紀,確保資金被用於正途,不辜負社會的信任和期望。
總而言之,生產力促進局涉詐騙案是一宗令人痛心的事件。它不僅暴露了制度上的漏洞,更提醒我們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廉潔和誠信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希望司法能夠伸張正義,相關機構能夠深刻反思,共同努力,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營造一個更健康、更透明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