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貿易樞紐,近年積極拓展中東市場版圖。特首李家超於2024年2月率領跨領域代表團訪問卡塔爾與科威特,這是繼2023年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之行後,香港政府推動「南向合作」戰略的重要佈局。此舉不僅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更透過「政商聯動」模式,為內地與中東企業搭建實質合作平台。
戰略性訪問的雙重定位
本次代表團組成極具戰略意義,除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商經局局長丘應樺等官員外,更罕見納入浙江、福建、廣東等地20餘位企業領袖,涵蓋金融科技(如螞蟻集團)、基建工程(如中國交通建設)、新能源(如寧德時代)等關鍵領域。這種「1+3+N」的組團模式(1個特區政府+3個內地省份+N家企業),精準對接中東國家「2030願景」中的智慧城市、綠色能源等重點項目需求。
在卡塔爾多哈的投資論壇上,李家超特別強調香港的「雙超級」角色——既是資金融通的「超級聯繫人」,也是提供法律仲裁、風險管理等增值服務的「超級增值人」。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與中東雙邊貿易額達387億港元,較2021年增長24%,其中轉口貿易佔比提升至61%,印證香港作為中轉樞紐的效能。
制度優勢轉化為合作動能
訪問期間簽署的7份合作備忘錄頗具亮點,包括香港交易所與科威特投資局共建伊斯蘭金融產品平台、香港貿發局在多哈設立服務站等實質進展。值得關注的是,香港金管局與卡塔爾央行簽訂的金融科技合作協議,將允許兩地企業在跨境支付、區塊鏈認證等領域開展沙盒測試,這項安排直接受惠於香港與內地簽訂的「跨境理財通2.0」機制。
在文化軟實力方面,代表團特別考察科威特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修復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隨即宣布將派遣專業團隊協助阿拉伯半島考古文物數位化項目。這種「經貿搭台、文化唱戲」的模式,有助化解中東投資者對東方商業文化的認知隔閡。
地緣經濟的長遠佈局
不同於歐美企業的傳統路徑,香港特別聚焦「小語種市場」開發。代表團配備阿拉伯語即時傳譯系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更推出「中東商貿通」手機應用程式,整合伊斯蘭金融合規檢查、當地稅務計算等實用功能。這種本土化策略已初見成效,訪問期間阿聯酋阿布扎比主權基金宣布將在香港設立亞太區辦事處。
為鞏固合作成果,香港計劃在2024年第三季度於利雅得增設經貿辦,並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合作建立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平台。立法會財委會已通過5,000萬港元專項資金,用於培訓熟悉伊斯蘭金融法的專業人才。這些措施將強化香港在「石油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地位。
這次中東之行揭示香港在全球化新格局中的獨特價值——既是中國與世界規則接軌的緩衝區,也是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變壓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精耕期,香港憑藉其普通法體系、國際化人才庫及背靠內地產業鏈的優勢,正逐步轉型為跨文明商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者。未來港深創新科技園與卡塔爾智慧城市項目的技術對接,或將成為這種新型合作模式的試金石。
資料來源:
[1] news.tvb.com
[2] news.rthk.hk
[3] www.news.gov.hk
[4] gbcode.rthk.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