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降溫 90天內互降90%關稅

中美貿易的90天喘息:一場未完待續的博弈

貿易戰的硝煙在G20峰會後暫時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紙為期90天的休戰協議。 這看似和平的曙光,實則是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的又一輪策略性調整。 雙方同意大幅降低部分加徵的關稅,但也各自保留了10%的關稅壁壘,這不僅是談判的妥協,更暗示著深層次分歧的根源尚未觸及。

關稅之舞:數字背後的盤算

根據協議內容,美方將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 這組數字的變化,如同舞步般展現著雙方的策略。 美國的大幅下調,固然可以被解讀為釋放善意,為談判創造空間,但保留的30%關稅仍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門檻,尤其其中包含了部分與芬太尼相關的稅率。 中國方面,將對美關稅降至10%,看似與美方保留的稅率相匹配,但也撤銷了4月以來部分加徵的關稅。 這種「互相保留」的模式,既展現了合作姿態,也為未來可能的再次加徵埋下了伏筆。

這次關稅的調整,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貿易緊張關係急遽升溫後的緩和。 之前美方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曾高達145%,中方也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關稅。 這種螺旋式上升的關稅,嚴重損害了雙邊貿易,甚至有美媒報導,美國西海岸港口的貨輪一度「歸零」。 因此,這次的關稅調整,可以說是雙方在意識到持續升級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後,所做出的一種務實選擇。

九十天的窗口期:機會與挑戰並存

這為期90天的暫停期,如同一個寶貴的時間窗口,為雙方提供了進一步磋商的機會。 雙方將利用這段時間,就彼此關切的經貿議題展開談判。 聯合聲明中也提到,雙方將建立機制,持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並可能在中國、美國或雙方商定的第三國進行。

然而,這90天並非一片坦途。 白宮聲明曾強調,如果在此期限結束時無法達成協議,10%的關稅將提高至25%。 這句話猶如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提醒著談判的緊迫性和潛在的風險。 過去,美方對中國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路入侵和網路盜竊等方面的政策一直存在疑慮。 儘管中方表示願意根據國內市場和人民的需要擴大進口,包括從美國購買商品以緩解貿易不平衡問題,但結構性改革的問題能否在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仍是未知數。

此外,雙方對於協議內容的解讀也可能存在差異。 在2018年底G20川習會後,雙方雖然同意暫緩升級貿易戰,並給予90天緩衝期進行談判,但當時各自披露的決議內容就存在落差。 美方強調立即就結構性改革展開談判,而中方則強調解決彼此關切問題。 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可能會在後續的談判中再次浮現。

市場的反應與未來的走向

中美貿易關係的緩和,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消息公佈後,美股期指和亞股應聲上漲,中國股市也收復了部分失地。 這顯示出市場對貿易戰緩解的樂觀情緒。 避險資產如黃金價格回調,美元指數上漲,也反映了市場風險偏好的回升。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貿易戰已經結束。 90天的窗口期過後,如果談判未能達成滿意的結果,關稅壁壘仍有可能再次升高。 同時,除了關稅之外,中美在科技、投資等領域的競爭依然激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雙方一致認為,誰也不希望脫鉤,但現實中,一些「去風險化」的趨勢已經悄然發生。

總而言之,中美大幅互降關稅90天並保留10%關稅的舉措,是雙方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一種戰術性調整,為解決貿易爭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 然而,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雙方在議題上的分歧以及潛在的外部因素,都可能為未來的談判帶來挑戰。 這場圍繞貿易的博弈,遠未到塵埃落定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