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士牌價持續下跌的現象,不僅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更反映出這個傳統行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根據最新市場數據,市區的士(紅的)牌價已跌至約232萬元,較4月初的255萬元下跌約9%;新界的士(綠的)牌價更跌穿160萬元,單月跌幅高達12.7%。這種跌勢若持續,恐將改寫香港運輸業的投資生態。
市場供需失衡加劇行業困境
的士牌價下跌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供需關係的惡化。行業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導致大量車輛閒置無法營運,直接影響牌照的投資價值。根據運輸署統計,2022年全港的士司機缺口達3,000人,較疫情前增加近五成。同時,共享出行平台的崛起改變了市民出行習慣,Uber等「白牌車」服務雖屬違法卻屢禁不止,進一步瓜分傳統的士市場。業界人士透露,目前每日實際營運的士數量較牌照總數少約15%,這種「有車無人開」的窘境嚴重削弱牌照的變現能力。
投資神話破滅引發連鎖反應
曾幾何時,的士牌照被視為比房地產更穩健的投資工具。2015年市區的士牌價曾飆升至723萬元天價,當時業界更流傳「一牌養三代」的說法。然而最新牌價已較歷史高位蒸發近70%,等於每張牌照帳面損失超過490萬元。這種暴跌導致許多以牌照抵押貸款的投資者陷入負資產,部分銀行已開始要求追加擔保品。更令人憂慮的是,牌照貶值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資產縮水導致車主減少車輛維護投入,服務品質下降又加速客源流失,最終加劇牌價跌勢。
政策滯後與轉型困境
面對行業危機,現行政策顯得緩不濟急。政府雖在2023年提出「的士服務質素提升計劃」,但主要聚焦於車廂衛生等表面問題,未能觸及核心矛盾。業界期盼的「網約的士」合法化進展緩慢,而對白牌車的執法力度仍被批評為「雷聲大雨點小」。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早在2020年便通過「點對點交通服務法案」將私營召車服務納入規管,並提供轉型補貼協助傳統的士業者升級,這種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做法值得香港借鑑。
這場的士牌照危機實質上是傳統運輸模式與數位經濟碰撞的縮影。要扭轉頹勢,除了加強執法外,更需建立具彈性的規管框架,協助業者發展預約制、共享制等新型服務模式。部分業者已開始自發組建叫車平台,並引入電子支付等科技手段,這些嘗試雖屬杯水車薪,卻顯示行業求變的意願。未來香港的士業能否重生,關鍵在於能否把握智慧城市建設的機遇,將危機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
資料來源:
[1] www.am730.com.hk
[2] www.tkww.hk
[4] www.52hrtt.com
[5] www.am730.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