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風雲再起:145%關稅下的中美週末談判,曙光抑或暗礁?
近期,一場貿易戰的最新篇章在中美之間展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返政壇後,再次將貿易議題推向風口浪尖,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145%的關稅,引發全球關注。在此背景下,中美雙方宣布將於週末舉行貿易談判,這不僅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節點,也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特朗普對此次談判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將具有實質性,並表示145%的關稅不會再增加,只會下降。這番話語是談判前的策略,還是釋放出緩和信號?高築的關稅壁壘能否在對話中消融?
關稅飆升:145%的震撼彈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的關稅達到145%,這一數字令人震驚,也遠高於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水平。 白宮官員澄清,這145%的總關稅是由「對等關稅」和先前因芬太尼問題加徵的關稅疊加而成。 中國也對美國商品課徵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 如此高額的關稅壁壘,對雙方的經濟都造成了顯著影響。 數據顯示,關稅戰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降,今年以來中國工廠活動放緩,反映出向美國運輸貨物變得更加困難。 世界貿易組織估計,若關稅持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可能大幅下降。
談判的背景與動機:壓力下的對話
此次中美貿易談判的舉行,是在雙方都面臨經濟壓力的背景下展開的。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目前的關稅水平是不可持續的。 同時,中國經濟也面臨房地產市場低迷、通貨緊縮壓力、青年失業率高企等多重挑戰。 此外,美國第一季度GDP出現負增長,進口大幅增加也被認為是受到高關稅政策的影響。 在這種情勢下,雙方都有尋求緩解緊張關係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是哪一方主動提出談判,中美雙方說法不一。 中國商務部表示,是美方主動接觸,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判。 而特朗普則暗示談判是由中國發起,並強調不會為了促使中國談判而降低關稅。 這種說法的差異,或許也反映了雙方在談判前的策略和立場。
特朗普的談判策略:高壓與潛在的緩和
特朗普表示,他預計週末的談判將具有實質性。 儘管他強調不會先降低關稅以換取中國重回談判桌,但他同時也表示,145%的關稅「不會那麼高了」,將「實質性地下降」,但不會降到零。 這番話語耐人尋味。 一方面,維持強硬立場,表示不會輕易讓步,這符合特朗普一貫的談判風格。 另一方面,暗示關稅會下降,又似乎為談判留下了空間,可能是在為未來的協議鋪路。
他的「對等關稅」政策核心理念是認為美國在貿易中被佔便宜,希望透過高關稅來扭轉貿易逆差,並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 他認為,透過關稅美國不再損失巨額貿易逆差。 然而,這種單邊關稅措施對自身和世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
中國的應對與立場:強硬中的務實
相較於2018年,此次中國在面對美國的關稅戰時,態度似乎更為強硬。 史丹佛大學學者許成鋼分析指出,這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此次關稅戰並非專門針對中國,給了中國與其他受影響國家合作的機會;特朗普以正面信號誘使中國和談,反而讓中國有機會採取強硬姿態;以及中國目前缺乏技術官僚能從經濟學角度計算談判是否更為划算。
儘管態度強硬,中國也表現出務實的一面。 中國表示,同意派員進行會談,是考慮了「中國利益以及美國產業界和消費者的訴求」,並強調如果美方希望透過談判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單邊關稅措施的負面影響。 此外,中國也可能考慮將芬太尼問題作為重啟貿易談判的切入點,顯示北京可能願意在某些問題上做出讓步。
週末談判的展望:緩和局勢的起點
此次在瑞士舉行的貿易談判,是特朗普政府重啟對華貿易戰以來首次高層會談。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談判將集中在緩和貿易戰,而不是談判任何重大協議。 這表明,此次會談可能更側重於為未來的深入談判奠定基礎,而非立即達成全面的貿易協議。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談判是一個好兆頭,但可能是一個漫長而曲折過程的開始。 雙邊經濟糾紛不僅限於關稅,還涉及中國的經濟失衡、美國的出口管制等更廣泛的議題。 因此,即使週末的談判取得一些進展,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結論:迷霧中的下一步
特朗普關於「關稅會下降」的表態,為即將來臨的中美貿易談判增添了變數。 這可能是他慣用的談判策略,在高壓下釋放可能的緩和信號,試探對方的反應。 然而,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分歧,使得任何突破性進展都充滿挑戰。 週末的談判能否為緊張的中美貿易關係帶來一絲曙光,抑或是僅僅是漫長對抗中的一個短暫間歇,仍有待觀察。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145%關稅下的週末談判,都將是全球經濟版圖演變中的一個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