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工程業審慎樂觀 裝修萎縮流失2萬工

鋼鐵骨架與水泥肌理,本應是城市發展最為堅實的脈搏。然而,當經濟的寒流吹來,即便是看似堅不可摧的建造業,也難免感受到陣陣涼意。近期,建造商會對於今年的工程量給出了「審慎樂觀」的評價,這四個字看似平淡,背後卻折射出業界在挑戰中尋找亮點、在不確定中謹慎前行的真實寫照。這份複雜的情緒,伴隨著經濟下行導致的裝修工程銳減,以及更令人揪心的——兩萬名工人的流失,共同編織出一幅複雜而充滿變數的產業圖景。

「審慎樂觀」的兩面性:數據裡的冷與暖

建造商會的「審慎樂觀」並非無病呻吟,它是基於對整體市場的評估。樂觀的部分,或許源於政府的大型基建項目仍按計劃推進,這些跨年度、投資巨大的項目為行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基礎工程需求。例如,各種道路擴建、橋樑新建、公共設施提升等工程,如同壓艙石一般,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總體工程量。這些項目通常由大型承建商負責,涉及複雜的規劃與執行,為產業鏈的上游帶來訂單。

然而,「審慎」二字則揭示了業界對前景的保留與擔憂。這種擔憂很大程度上源於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利率高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私營部門的投資意願。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直接衝擊到新建房屋及相關配套工程的需求。當整體經濟缺乏強勁動力時,企業擴張和個人消費都會趨於謹慎,這份謹慎很快就會傳導至建造業的各個環節。政府項目雖是定海神針,但私營工程的萎縮,特別是那些體量較小但數量龐大的項目,足以讓業界無法完全放開懷抱去樂觀。

經濟逆風下的「瘦身」:裝修工程的寒冬效應

在建造業的生態系統中,裝修及維修工程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些工程涵蓋範圍廣泛,從住宅翻新、商業店鋪裝修,到寫字樓內部改造等等。相較於大型基建,裝修工程往往門檻較低,參與其中的中小企和個體戶數量龐大,是許多基層工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然而,正是在經濟下行期間,裝修工程成為最先受到衝擊的部分。原因很簡單:相較於必須推進的基建或新建項目,裝修往往屬於「非必要」或「可延後」的支出。當企業面臨經營壓力時,裝修辦公室、擴建店鋪的計劃會被擱置;當市民對未來收入感到擔憂時,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進行家居大翻新的決定也會被推遲。這種需求的急劇萎縮,導致大量承接裝修工程的公司業務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擺。

裝修工程的銳減,其影響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減少。它意味著大量的泥水工、油漆工、木工、水電工等直接面臨「開工不足」甚至「無工可開」的困境。這些多是憑藉技術和經驗謀生的藍領工人,一旦缺乏工程,收入來源便立即中斷,生活壓力陡增。這種「寒冬效應」自下而上地傳導,嚴重打擊了行業內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工人的士氣與生計。

人才的流失與產業的痛點:那消失的兩萬人

建造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人力資本的行業。從前線的技術工人到後勤的管理人員,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建造商會提及的「流失兩萬工人」這一數字,無疑是一個令人警惕的信號。這不僅僅是數字的減少,更是經驗、技術和潛力的流失。

工人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往往相互關聯。首先,如前所述,裝修工程的減少直接導致大量工人因缺乏工作機會而選擇離開。他們可能轉行尋找其他生計,或者因為對行業前景感到失望而選擇提早退休。其次,經濟環境不佳也可能促使部分工人考慮移居他處,尋求更穩定的發展機會。再者,建造業傳統上工作環境較為艱辛,年輕一代可能對此望而卻步,難以補充行業流失的人力。

兩萬名工人的流失,對行業造成的傷害是深遠的。短期來看,它可能導致部分工程因人手不足而延誤或成本增加。長期來看,這會加劇行業的人才斷層問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逐漸退休或轉行,而年輕一代未能及時補充,導致技術傳承面臨挑戰。一旦經濟復甦,工程量回升,行業可能面臨嚴峻的「用工荒」,進而影響工程的質素與效率,削弱行業的整體競爭力。這消失的兩萬人,是產業在經濟下行週期中付出的沉重代價。

挑戰與轉型:產業的下一步棋該怎麼走?

面對「審慎樂觀」的工程前景、萎縮的裝修市場以及嚴重的人才流失,建造業顯然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簡單地等待經濟好轉並非長久之計,行業需要積極思考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並為未來轉型做好準備。

首先,需要正視裝修市場萎縮帶來的衝擊,並尋找新的增長點。或許可以探索更多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工程,例如舊樓翻新時加入節能改造元素、推廣使用環保建材等。同時,隨著城市發展,維護和修繕現有基礎設施的需求會持續存在,這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工程來源。

其次,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刻不容緩。除了改善工作環境、提升行業形象以吸引年輕人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持續的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幫助現有工人掌握新技術,例如建築信息模擬(BIM)、裝配式建築技術、智能建造等。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共同努力,建立更完善的培訓體系,並提供轉型支援,讓流失的工人有意願且有能力回流。此外,考慮到人口結構變化,積極引入外來勞工或許也是解決短期勞動力不足的一個選項,但必須審慎評估其對本地工人就業和薪酬的影響。

最後,行業需要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過度依賴單一類型的工程(如新建樓宇)或市場,會在經濟波動時遭受重創。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拓展不同領域的工程業務,例如涉足海外市場、承接專業性更強的維修或改造項目等,都有助於分散風險,增強行業的韌性。

回望與前瞻:在陣痛中尋找新生

建造商會的「審慎樂觀」精準地捕捉了行業當下的複雜情緒:既有大型項目帶來的希望,也籠罩著經濟下行、裝修萎縮和工人流失帶來的陰霾。這消失的兩萬名工人,是數字背後無數家庭生計的壓力,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隱憂。

然而,每一次的挑戰也是轉型的契機。建造業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關鍵在於如何在當前的陣痛中,積極應對挑戰,調整發展策略,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從而增強自身的適應性和競爭力。能否成功度過這個調整期,並在未來經濟回暖時抓住機遇,將取決於業界、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不僅關乎建造業自身的興衰,更關係到整個城市的基礎建設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