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日常匆匆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許多隱藏在繁忙景象背後的細節,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這些細節卻可能關乎著許多人的安全。將軍澳康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發生的工人觸電意外,正是一個令人警醒的事件,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工作環境的安全。這宗看似獨立的意外,其實折射出更深層次的議題:工業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為前線工作者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意外發生的瞬間:一聲驚雷劃破平靜
今日(6日)下午1時16分,將軍澳康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一個本應如常運作的公共設施,卻突然被一聲驚雷打破了平靜。一名男工人在進行電線駁接工作時,懷疑發生觸電事故,瞬間受傷。救援人員接報後迅速趕抵現場,發現傷者雖然腹部受傷,但仍保持清醒。隨後,這名工人被緊急送往將軍澳醫院接受治療。警方已將此事件列為工業意外,並著手進行進一步的調查,以釐清事故發生的確切原因。
工業意外的冰山一角:數據背後的警示
將軍澳康城站的觸電意外並非單一事件。香港的工業意外數字,尤其是建造業的職安健狀況,一直備受關注。雖然近年香港的整體工業意外總數呈現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17,533宗降至2022年的7,762宗,下降幅度達55.7%,但建造業的意外率和死亡率卻依然偏高,是所有行業中風險最高的。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平均每千名建造業工人便會發生29.1宗意外,遠高於所有行業的平均數字13.5宗。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2年建造業職業傷亡個案激增至4,377宗,創下至少18年來的新高。儘管「滑倒、絆倒或在同一高度跌倒」、「提舉或搬運物件」以及「被移動物件或與移動物件碰撞」是最常見的受傷原因,約佔總數的一半,但最致命的卻是「從高處墮下」和「受困於物件」,這兩類意外在2022年奪去了17條寶貴的生命,佔建造業當年所有意外死亡事故的三分之二。這些冰冷的數字,無聲地訴說著前線工人在工作中面臨的巨大風險。
追本溯源:工地管理的缺失與風險
造成工業意外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追本溯源,許多意外都與工地管理不善息息相關。勞工處處長曾指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盤工業意外與工地管理不善有關。良好的工地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從策劃、執行、檢討到改善,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除了管理層面的問題,層層分判也被認為是導致工業意外頻生的原因之一。過多的分判層級可能導致責任不清、溝通不暢,使得安全措施難以有效落實。此外,一些小型工程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可能忽略必要的安全檢查,甚至要求工人自備安全裝備,卻沒有人檢查工具是否穩固及有否耗損。這種種因素都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風險。
築起安全防線:法例、科技與意識
為了改善建造業的職安健狀況,香港政府和相關機構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23年4月,《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完成修訂並生效,提高了嚴重違法行為的罰則,最高罰款可達1,00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同時,當局也加強了執法和巡查力度,使得涉及違反職業安全及健康規例的建造業定罪傳票數目有所回升。
除了法例的約束,科技的應用也被視為提升工地安全的重要手段。建造業議會正積極推動4S「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應用,截至去年底,約有60%的香港地盤已獲得4S標籤,目標是擴展至全部工地。智能監察中心和利用大數據模型提供安全建議,也是議會正在探索的方向,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更有效地監察和改善工地安全。
然而,法例和科技只是工具,真正關鍵的還在於安全意識的提升。不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前線工人,都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嚴格遵守安全規程。僱主應按法例要求和工序風險評估結果,嚴格執行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要求。而工人自身也應充分認識到工作的潛在危險,不抱僥倖心理。
前行的路: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
將軍澳康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的觸電意外,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宗意外提醒我們,在追求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將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每一個工地、每一個工作環境,都應當是安全的港灣,而不是潛藏危機的場所。
未來,我們需要繼續加強工地安全管理,嚴格執行法例,推廣科技應用,並不斷提升所有參與者的安全意識。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將安全放在心上,從每一個細節做起,才能真正為前線工作者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讓他們能夠平安回家,與家人團聚。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但為了那些默默奉獻的建設者,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