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籲佛誕勿亂放生 6.6推增殖放流

佛誕佳節,本應是慈悲為懷的日子,不少市民會選擇放生動物作為善行,期盼積福消災。然而,這樣的善意行為,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反而可能演變成一場生態浩劫,甚至對動物本身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香港漁護署深知此中利弊,因此在佛誕期間加強了對熱門放生地點的巡查,並大力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增殖放流」活動,試圖為市民提供一個更為友善且有益於生態環境的替代方案。

善心之舉的背後:誤解與危機

傳統上,放生被視為一種功德,然而現代城市環境與野生生態的複雜性,使得隨意放生充滿未知風險。許多被放生的動物,可能來自人工飼養環境,缺乏野外生存能力,一旦被釋放到陌生環境,難以覓食、適應氣候,甚至可能成為捕食者的獵物,最終面臨死亡的結局,這與放生的初衷背道而馳,可謂「好心做壞事」。

更為嚴峻的是,不當放生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若放生非原生或具入侵性的物種,這些外來者可能與本地物種競爭資源,甚至捕食本地物種,嚴重擾亂原有的生態平衡。例如,港大研究發現,放生沙巴龍躉這種人工雜交的魚類,由於缺乏天敵且適應力強,可能對香港水域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牠們可能大量捕食其他魚類,甚至與其他魚類雜交,污染基因庫。此外,將不適合水域環境的動物放生,如將需要淺水灘塗生存的貝殼類放到海中,也可能因海浪太大或活動能力低而無法存活。

法律層面也對不當放生設有限制。根據香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若不當地放生動物導致動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即屬違法行為,最高可處罰款二十萬元及監禁三年。這顯示出政府對動物福利的重視,以及對不負責任放生行為的規管。

佛誕巡查:守護生態防線

佛誕期間,由於放生習俗盛行,漁護署會加派人手,對過往常見的放生熱點進行巡查,包括大埔碗窰、上水梧桐河、西貢公眾碼頭及西灣河渡輪碼頭等地。巡查的目的除了監察是否有不當放生行為,更重要的是透過派發宣傳單張等方式,向市民加強宣傳教育,呼籲市民在放生前必須謹慎思量。漁護署強調,不當地放生動物,尤其是放置在不適合的環境中,會直接影響動物的存活機會。透過持續的巡查和宣傳教育工作,漁護署希望能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從源頭減少不當放生行為。

增殖放流:科學為本的保育之路

面對傳統放生對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漁護署積極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增殖放流」作為替代方案。增殖放流是指有計劃、有科學依據地向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恢復和提升水生生物資源及改善水域生態環境。這與隨機的傳統放生有本質上的區別。

為了配合「全國放魚日」,漁護署會在特定的日子(如6月6日)舉辦增殖放流活動。今年的活動選址在東平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將放流本地魚種的幼魚,以提升本港海洋資源及改善海洋生態。過往的增殖放流活動曾在印洲塘海岸公園進行,投放了包括紅斑、石蚌和黑鱲等本地魚種幼魚。這些幼魚來自信譽良好的孵化場,健康狀況良好,並經過適應性訓練,確保牠們在放流後能有較高的存活率。

增殖放流的地點選擇也經過科學評估,例如印洲塘海岸公園禁止商業捕魚,且內有人工魚礁、天然岩礁和巨礫,能為幼魚提供合適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漁護署還會進行定期的水底觀察調查,以評估增殖放流的成效,甚至會對部分幼魚進行標籤追蹤監察。

理念轉變與多元善行

漁護署舉辦增殖放流活動,除了直接有助於恢復海洋生態,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供一個具建設性的替代選項,引導公眾將善心導向更有益於環境和動物的方式。政府鼓勵市民支持和參與科學的增殖放流,同時也建議考慮其他公益活動,例如植樹、護林、素食,或參與動物福利及環保組織的義工服務等。這些行為同樣能體現慈悲和愛護生命的理念,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從傳統的「隨意放生」到科學的「增殖放流」,反映了社會對生態保育和動物福利認知的提升。這不僅是方式的改變,更是理念的昇華。透過政府的宣傳教育和提供替代方案,期望能逐步改變市民的習慣,讓善心之舉真正發揮其正面的影響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結語:善念與科學的同行

佛誕放生是流傳已久的習俗,其背後的善意值得肯定。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以更為科學和負責的態度來實踐這份善念。漁護署的努力,正是在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態保育之間尋求平衡點,透過加強巡查遏止不當行為,並推廣科學的增殖放流,為公眾提供一個更有意義的行善途徑。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對我們共同家園——地球的負責。讓我們的善心,成為生態恢復與環境改善的助力,而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