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香港旅遊業正經歷結構性轉變,國際青年商會中國香港總會最新發布的「香港無處不旅遊」調查揭示關鍵趨勢:逾四成海外旅客將生態觀光列為訪港首選,西貢、大澳及四徑成為熱門目的地,而中上環則被視為地道美食集中地。這項涵蓋836名港人與410名海外人士的調查,不僅反映旅客偏好從傳統「食買玩」轉向深度體驗,更凸顯本港多元旅遊資源亟待整合開發。
—
論點一:生態觀光躍居主流 自然資源優勢待深化
根據三月至四月進行的問卷數據,41.3%海外受訪者首選生態觀光類別[3],其中西貢地質公園、大澳棚屋及麥理浩徑等景點最受青睞。此現象印證全球永續旅遊浪潮下,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同時擁有豐富自然資產——全港40%土地屬郊野公園範圍、24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認證[1]。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期強調將強化各區海濱魅力[4],例如活化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擴建啟德跑道公園等工程,正好呼應此需求。
—
論點二:美食購物定位需轉型 中上環文化美食圈成形
儘管本地居民仍傾向推薦美食購物(26.9%)[3],但海外旅客對「地道體驗」有更高期待。調查雖未詳列具體餐飲選擇,但中上環作為歷史街區與米其林指南密集區域(如蘭桂坊、荷李活道),其融合中西飲食文化的特質符合深度遊需求。參考旅發局近年推廣的「舊城中環」項目,涵蓋PMQ元創方、嘉咸市集等據點[2],建議可加強串聯百年老店與新派料理形成主題路線。
—
論點三:交通便利成核心競爭力 產品設計亟需差異化
國際青年商會指出本港交通網絡是吸引生態遊客的關鍵優勢[1][2]。以麥理浩徑為例,第一段起點北潭涌距市區僅40分鐘車程;南丫島榕樹灣渡輪航線更實現都市與離島無縫連接。然而現有旅行團仍過度集中於尖沙咀購物區與迪士尼樂園等傳統景點。業界應借鏡冰島藍湖溫泉或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模式,開發結合導覽App、AR技術的生態導賞服務。
—
結論
當全球旅遊模式從量變走向質變,「無處不旅遊」政策須突破行政區域框架進行跨部門協作——漁護署可開放更多夜間觀星路線;康文署應在郊野公園增設多語言互動裝置;商經局則需建立特色小店認證制度以提升中上環餐飲品質。唯有將自然景觀、文化底蘊與科技應用深度融合,方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外的另一重身份:「世界級城市生態博物館」。
—
*註釋*
[1]: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24年統計數據
[2]: 參考香港旅遊發展局「舊城中環」推廣計劃內容
(全文共計約850字)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news.tvb.com
[3] news.mingpao.com
[4] news.tvb.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