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第一季韓劇市場競爭激烈,多部作品憑藉新穎題材與實力派演員陣容脫穎而出,然而收視表現卻呈現兩極化趨勢。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離婚保險》以慘淡的1%收視率墊底,成為本季「收視最低」韓劇代表;《協商的技術》雖有話題性加持,仍僅勉強守住3%防線。本文將深入分析十大低收視作品的共通困境、觀眾偏好轉變背後的產業啟示,以及串流平台崛起對傳統電視台造成的衝擊。
—
現象解析:題材同質化加劇市場疲態
從《離婚保險》到《協商的技術》,本季低收視作品普遍存在「舊酒新瓶」問題。以婚姻議題為例,《離婚保險》試圖結合金融商品與家庭倫理,卻因過度側重狗血情節導致敘事失焦;職場劇《協商的技術》雖有談判專家設定創新點,但專業術語堆砌反而拉高觀看門檻。相較之下,同期播出的奇幻驅魔劇《鬼宮》(首集9.2%)[1][3]與醫療驚悚片《狂醫魔徒》(Disney+五國排名前五)[2],則透過類型混搭成功突圍——前者融合朝鮮巫俗信仰與政治鬥爭元素[1],後者以天才醫師對決深化角色心理刻畫[2],顯示觀眾更傾向具備世界觀完整度的沉浸式敘事。
—
數據透視:OTT分流效應衝擊傳統指標
FlixPatrol統計揭露關鍵趨勢:《狂醫魔徒》在韓國Disney+內容榜單奪冠的同時[2],其電視端收視率卻未公開——此現象反映製作方策略轉向:當全球OTT平台提供更精準的受眾觸及與變現模式時,「為串流量身訂做」已成為製作方的新顯學。值得注意的是,《鬼宮》採取Netflix、Wavve雙平台同步跟播策略[1],此種「電視首播+OTT即時上架」的混合模式既能維持廣告收益基礎盤,又可收割國際市場流量紅利。
—
產業啟示:口碑傳播重塑成功方程式
觀察本季案例可發現,「社群聲量」正逐步取代傳統收視率成為影響作品成敗的關鍵變數。《狂醫魔徒》主演朴恩斌連續兩週躋身女演員話題榜前五名(最高佔有率4.37%)[2],顯示粉絲經濟的能量;而Dcard等論壇對《鬼宮》特效水準與世界觀建構的高度評價[3],更直接反映年輕世代「先社群驗貨再追劇」的新型消費路徑。這種變化迫使製作方必須在前期企劃階段便納入UGC(用戶生成內容)擴散機制設計。
—
結論
2025年首季韓劇市場的低迷警訊並非偶然——當觀眾手握無限選擇權時,「安全牌公式化產製」反而成為最大風險來源。《鬼宮》《狂醫魔徒》的成功經驗揭示:唯有跳脫類型框架束縛、精準錨定分眾市場痛點的作品才能突圍。展望未來季度,「短集數高概念」(如Netflix《魷魚遊戲2》)與「垂直領域深度開發」(如醫療驚悚亞類型)將持續主導產業升級方向,而如何平衡本土文化特色與全球化審美需求,將是韓國影視工作者面臨的最大考驗。[4]
資料來源:
[1] zh.wikipedia.org
[2] zh.wikipedia.org
[3] www.dcard.tw
[5] www.limedia.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