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支柱,近年面臨外籍人士不當使用醫療保險金的爭議。根據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2024年公布的數據,全年共查獲17,087宗違規案例,其中中國大陸籍人士佔比高達70%(12,033人),此現象引發對醫療資源分配與制度監管的廣泛討論。本文將剖析此議題的成因、影響層面及潛在解決方案。
—
一、數據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韓聯社引述國會保健福祉委員會資料顯示,外籍人士濫用醫保金的規模呈現系統性特徵。從比例分析,陸籍群體不僅在絕對數量上居首(12,033人),其人均涉案頻率亦顯著高於其他國籍者。這種現象可能與三項因素相關:
—
二、制度衝擊與社會成本
不當領取行為直接侵蝕公共財政資源。以心臟支架手術為例,若虛報治療次數騙取每次約200萬韓元(約1.1萬港元)的理賠金,單一案件即可造成數千萬韓元損失。更嚴峻的是間接影響:
– 排擠效應:有限預算遭挪用後,弱勢族群的罕病藥物補助可能被迫縮減[1]。
– 信任危機:本土納稅人對醫保公平性產生質疑,加劇社會對立情緒[2]。
—
三、跨國協作治理的可能性現狀分析
現行防堵措施側重事後追繳(如2023年追回386億韓元),但預防機制仍顯薄弱。比較日本經驗可發現兩點啟示:首先,「在留卡」與健保卡雙證綁定能有效過濾虛假身份;其次,「分級給付制」可依據居住年限調整理賠比例以降低誘因[^註]。然而跨境資料交換仍是最大障礙——中韓尚未建立即時醫療紀錄核驗系統。
—
結論與展望
此次事件暴露全球化時代下社會福利制度的脆弱性。短期內需強化診所申報審查(如導入AI異常申報偵測系統),中長期則應推動簽訂《東亞醫療互助協議》實現病歷互認機制[^註]。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在開放移民政策與資源永續間取得平衡——這不僅是韓國課題,更是所有高福利國家共同面對的治理難題。
—
[^註]: 此處延伸分析參考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報告框架進行推論
資料來源:
[1] udn.com
[2] money.udn.com
[4] www.westca.com
[5] botouyk.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