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這片看似平靜的藍色海域,實則暗潮洶湧。在眾多國家錯綜複雜的主權聲索中,越南對中國和菲律賓在爭議島礁上的活動表達抗議,無疑是這場大戲中的最新篇章,也再次將南海的緊張局勢推向聚光燈下。這不僅是一國對他國行動的外交表態,更是南海主權爭議長期存在、且持續升溫的縮影。這片海域的每一個島礁、每一次船隻的移動,都可能牽動敏感的神經,引發漣漪效應,影響區域乃至國際的和平與穩定。
在這個背景下,深入剖析越南抗議的動機與影響,理解南海主權爭議的複雜性,以及各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關乎國家利益的博弈,更是對國際法、區域合作機制乃至大國關係的嚴峻考驗。
爭議的焦點:鐵線礁與南沙群島
越南此次抗議,明確指向中國和菲律賓在「鐵線礁」的活動。越南認為鐵線礁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因此對中菲兩國在該島礁的行動表達不滿,並敦促兩國尊重越南的主權主張,遵守國際法,為維護「東海」(即南海)的和平穩定做出貢獻。越南同時也向有關國家發出外交照會,抗議侵犯越南對鐵線礁及南沙群島相關實體主權的行為。
南沙群島(越南稱長沙群島)是南海主權爭議最為複雜的區域之一,涉及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多個國家。 各國都對部分或全部島礁提出主權聲索,並在實際行動上透過駐軍、建設設施、進行海上活動等方式來強化自身的控制和主張。 鐵線礁(菲律賓稱Ayungin Shoal,中國稱仁愛礁)即是南沙群島中的一個爭議焦點。
越南的立場與行動
越南在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一直立場堅定,主張對西沙群島(越南稱黃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擁有主權。 越南透過外交照會等方式,持續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南海的活動表達抗議。 例如,越南曾抗議中國在西沙群島部署醫院船,認為此舉侵犯了越南的主權。 越南也曾對中國在西沙群島附近撞沉越南漁船的事件提出抗議。
越南不僅限於外交抗議,也積極尋求透過國際法和多邊合作來維護其在南海的權益。越南曾與馬來西亞在2009年向聯合國提出聯合意見書,主張兩國在南海的主權與大陸架權利。 儘管南海仲裁案的裁決(否定中國九段線主張)不具強制約束力,但越南等聲索國仍希望藉此在法律上獲得支持。 同時,越南也積極與美國等域外國家發展安全合作,以制衡中國在南海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中菲在爭議島礁的活動與互動
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的互動近期備受關注,尤其是在仁愛礁(鐵線礁)的衝突。菲律賓在1999年將一艘老舊登陸艦「馬德雷山號」擱淺在仁愛礁,並派兵駐守,以此宣示主權。 中國則認為菲律賓企圖透過運送建築材料加固該艦,藉此永久佔領仁愛礁,並採取海上執法行動阻止菲律賓的補給。 這些行動經常引發中菲船隻的對峙甚至碰撞。
中菲兩國在南海的摩擦,也體現在導航浮標的設置與移除上。菲律賓曾在其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設置導航浮標宣示主權,而中國隨後在有爭議的島礁佈設燈浮標進行反制,並移除菲律賓設置的浮標。
南海爭議的複雜性與未來展望
南海主權爭議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問題,涉及歷史歸屬、地理位置、資源利益、國際法解釋以及大國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 各聲索國都基於不同的歷史文獻和國際法原則提出自己的主張,這使得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解決。
此外,域外國家的介入也增加了南海局勢的複雜性。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為由,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和巡邏,並加強與區域盟友(如菲律賓)的安全合作。 這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加劇區域緊張的因素之一。 同時,其他國家如澳洲、日本等也對南海局勢表達關切,並與相關國家進行安全合作。
雖然各方在南海存在分歧,但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是各方的共同願望。東盟國家一直在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COC)進行談判,希望能建立一套規範各方行為的框架,以降低衝突風險。 然而,談判進程緩慢,且各方在準則的內容、適用範圍和約束力等方面仍存在分歧。
總結而言,越南對中菲在爭議島礁活動的抗議,再次凸顯了南海主權爭議的敏感性和複雜性。這片海域的未來走向,取決於各方能否保持克制,遵守國際法,透過和平對話和協商來解決分歧,並有效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以維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