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抗議中菲爭議島礁活動

在波濤洶湧的南海,主權爭議就像海上的迷霧,總是為這片重要的國際航道蒙上一層不確定性。近期,越南對中國和菲律賓在爭議島礁的活動表達強烈抗議,再次凸顯了南海局勢的複雜與敏感。這不僅是單純的領土糾紛,更是區域強權競逐、國際法詮釋分歧以及國家利益捍衛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迷霧中的島礁:南海主權爭議的根源

南海,這片面積廣闊的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和潛在的油氣儲量,同時也是全球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然而,其複雜的地理分佈——眾多島嶼、礁石和淺灘,以及歷史上多方 intertwined 的權力主張,使得這片海域的主權歸屬成為一道難解的習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汶萊都聲稱擁有南海部分或全部島礁的主權,其中中、菲、越三國的立場尤為強硬且存在重疊。

歷史的長河中,南海諸島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漢代,清朝時期更是將其納入版圖。 然而,隨著時局變遷,各國紛紛提出自身的主權主張,並實際控制部分島礁。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海被發現蘊含豐富資源後,圍繞島礁的爭奪更加激烈,武裝衝突也時有發生。

越南的警鐘:對中菲活動的抗議

越南近期對中國和菲律賓在鐵線礁的活動提出抗議,認為這些活動侵犯了越南的主權。 越南外交部發言人范秋姮表示,越南已向兩國發出外交照會,要求尊重越南的主權,並遵守國際法,以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 越南將鐵線礁視為其領土的一部分,因此對其他國家在該地的活動表達強烈不滿。

這並非越南首次針對他國在南海的活動發出抗議。 越南一直以來都堅稱對西沙群島(越稱黃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越稱長沙群島)擁有主權,並對中國在這些區域的活動持續表達關切。 例如,越南曾抗議中國在永興島設立火鍋店,以及部署醫院船等行為。 這些例子都反映出越南在南海問題上神經緊繃的狀態,以及其捍衛主權的決心。

南海爭議中的各方立場與行動

南海的複雜性在於多個聲索國的存在,每個國家都有其基於歷史或地理位置提出的主權主張。

  • 中國: 中國聲稱擁有幾乎整個南海的主權,並劃設「九段線」作為其主張的邊界。 中國認為其對南海的主權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且是第一個發現、命名、開發經營這些群島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島工程,並將部分人工島礁軍事化,此舉引發了其他聲索國和國際社會的擔憂。
  • 菲律賓: 菲律賓聲稱擁有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主權,並將南海部分海域稱為「西菲律賓海」。 菲律賓曾就南海爭議向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案,並在2016年獲得有利於其的裁決,但中國不接受該裁決。 菲律賓近年來也加強了在南海的活動,包括部署航行浮標、進行聯合巡邏等,以宣示其主權和海洋權利。
  • 越南: 越南與中國和菲律賓一樣,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提出了全面的主權聲索。 越南認為其對這些島礁的主權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並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享有專屬經濟區的權利。 越南也進行了填海造陸工程,以抗衡中國的強勢行動。 此外,越南積極透過外交途徑表達立場,並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解決爭議。
  • 其他聲索國: 馬來西亞和汶萊也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或附近海域聲稱擁有主權,而印尼則主要關注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主張。

各聲索國在南海的行動,無論是填海造島、軍事部署、還是進行漁業活動,都可能被其他國家視為侵犯主權的行為,進而引發外交抗議甚至海上對峙。

國際法的視角與挑戰

南海爭議的核心之一在於各方對國際法的不同詮釋,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適用。 雖然《公約》對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概念進行了界定,但對於歷史性權利的主張以及島礁的屬性(例如是否構成具有專屬經濟區權利的「島嶼」)存在爭議。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雖然否定了中國「九段線」的法律基礎,並將南沙群島的島礁降格,但中國不接受該裁決,使得國際法在解決爭議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

此外,域外國家的介入,特別是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和「航行自由」行動,也使得南海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等國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表達擔憂,並加強與區域盟友的合作,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這種大國競爭的態勢,使得南海爭議從單純的領土問題,擴展到更廣泛的地區安全和地緣政治議題。

前行的路:對話、合作與挑戰

越南此次對中菲活動的抗議,再次提醒我們南海局勢的脆弱性。 儘管存在複雜的主權聲索和利益衝突,通過對話和協商尋求和平解決方案仍然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關鍵。 區域國家需要共同努力,在國際法的框架下尋找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途徑。

同時,提高透明度、建立信任措施以及加強海上安全合作,也有助於降低誤判和衝突的風險。 南海的未來走向,不僅取決於聲索國之間的互動,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影響。 在這片風雲詭譎的海域,各方都需要展現克制與智慧,才能真正撥開迷霧,迎向和平與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