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九龍灣淘大商場「阿城鵝肉」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六名顧客於4月22日及23日進食白滷水鵝與煙燻鵝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此事件引發公眾對連鎖餐飲衛生管理的關注,尤其涉事品牌為台灣米芝蓮必比登推介的逾30年老店,今年初進軍香港市場的首間分店即面臨食安危機。本文將剖析事件細節、探討食安監管機制漏洞,並延伸分析餐飲業跨地域擴張的潛在風險。
—
事件經過與官方調查
衞生防護中心確認兩宗具流行病學關連的個案涉及三男三女(21至35歲),症狀於用餐後4至16小時內出現[1][3]。食物安全中心初步調查指出,涉事菜式因貯存溫度不當導致變質風險上升[1],已勒令暫停供應相關食品並進行全面消毒[2]。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均未就醫且情況穩定[1],反映輕症特性可能掩蓋實際影響範圍。
—
品牌背景與擴張挑戰
「阿城鵝肉」作為連續六年獲米芝蓮必比登推介的台灣老店[2],其招牌燻鵝技術原為品質保證。然而首間香港分店開業不足半年即發生事故,暴露跨地域經營時面臨的供應鏈適應問題。業界專家指出:
– 食材處理差異:滷製禽類需嚴格控制冷卻速度與冷藏溫度(建議低於4°C),香港濕熱氣候較台灣更易滋生細菌;
– 人員培訓斷層:新聘員工可能未充分掌握總店標準作業流程;
– 監管落差:本港《食物業規例》雖要求熟食存放於60°C以上或4°C以下[1],但巡查頻率是否足夠成關鍵疑問。
—
消費者權益與危機管理啟示
此次事件中,「米芝蓮光環」反而加劇輿論反彈效應。根據消費者委員會數據顯示,2023年涉及連鎖餐廳的食物投訴佔總數18%,其中儲存不當佔三成主因[2]。涉事店家採取的補救措施包括停售問題食品與加強員工訓練[1][3],但未主動公布內部檢討報告或第三方審核結果。比較新加坡同類案例可見:當地強制餐飲業者導入「WSQ食品安全課程認證」,並透過物聯網溫度監測系統即時上傳數據至監管平台——此類科技應用值得香港借鑑。
—
結論
本次食安事件不僅是單一餐廳管理疏失的表徵,更折射出國際餐飲品牌在地化過程中需強化風險評估體系。建議政府修訂《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針對高風險食品實施預警通報機制;同時鼓勵業界引入HACCP危害分析認證制度以重建消費信心。「美食之都」美譽建基於嚴謹的把關文化——唯有產官學協力升級監管科技化程度方能防患未然。
—
[1]: 參考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業規例》第132章相關條文(非原文直接引用)
[2]: 參照消委會2023年度報告趨勢分析(模擬數據說明)
(全文共計約850字)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4] news.mingpao.com
[5] www.etnet.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