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消息,總能牽動人心,尤其是當主角是如此年幼的生命。一名年僅16個月大的男童,正值探索世界的稚嫩年紀,卻同時遭受新冠病毒與腸病毒的侵襲,更併發了危急的嘶吼症,情況令人憂心。這不僅是一則令人揪心的時事,更像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在面對病毒威脅時,幼兒群體的脆弱性以及多重感染帶來的挑戰。
當雙重威脅來襲:新冠與腸病毒的夾擊
想像一下,身體就像一座正在建造的城堡,幼兒的身體更是初具雛形,防禦工事尚未完善。此時,新冠病毒和腸病毒就像兩股強大的敵人,同時從不同方向發起攻擊。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系統,而腸病毒雖然常引起腸道症狀,但也可能影響呼吸道,甚至神經系統。當這兩種病毒同時存在於一個幼小體內,它們可能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複雜和嚴重。
以往我們可能認為,不同的病毒感染會各自表現出相應的症狀,但「共同感染」並非罕見。研究顯示,病毒感染,尤其是像新冠病毒這樣的強勢入侵者,可能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為其他病原體創造可乘之機。 這就像城堡的部分城牆被攻破,其他敵人也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新冠疫情期間,一些研究就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細菌或真菌的繼發感染,甚至其他病毒的共同感染。 這次16個月大男童的個案,正是新冠病毒與鼻病毒/腸病毒共同感染的例子。 雖然鼻病毒常引起普通感冒,但與其他病毒共同感染時,風險可能增加。
嘶吼症:幼兒呼吸道的無聲吶喊
在此案例中,最令人擔憂的併發症是嘶吼症。嘶吼症,顧名思義,會讓患兒的呼吸發出類似「嘶吼」的聲音,更像海獅或海狗的叫聲。 這是一種主要影響幼兒的疾病,通常發生在6個月到5歲的兒童身上。 原因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氣管比較幼細,軟骨也還沒完全發育成熟。 當病毒感染導致氣管和喉部發炎腫脹時,原本就狹窄的氣道會變得更加阻塞,使得空氣進出困難,進而產生那種特殊的呼吸聲。 嘶吼症的症狀通常包括發燒、氣促、咳嗽時發出犬吠聲,以及吸氣時的尖銳喘鳴聲。 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過去的研究和臨床觀察都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引發幼兒出現嘶吼症。 結合此次男童的個案,同時感染新冠和腸病毒,無疑增加了病情複雜度和嚴重程度的風險。對於幼小的生命來說,任何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帶來巨大挑戰,而多重感染更是雪上加霜。
防護網的漏洞:未接種疫苗的風險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初步調查,這名16個月大的男童並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初始劑次。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環節。疫苗是建立群體免疫屏障、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的有效手段。 雖然幼兒的免疫系統仍在發育中,但接種疫苗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病毒時,擁有更好的防禦能力。
衛生防護中心也強調,新冠病毒在本港社區的活躍程度正在持續上升,呼吸道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比率創下近半年新高。 同時,污水監測數據也顯示,人均新冠病毒含量顯著上升,變異病毒株XDV的流行率也有上升趨勢。 在這樣的環境下,未接種疫苗的幼兒面臨的感染風險更高,一旦感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衛生防護中心因此呼籲,未曾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的幼兒應盡快接種,以降低重症風險。
除了疫苗接種,個人和環境衛生同樣重要。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措施,都能有效預防病毒傳播。 特別是在人多擠迫的地方,更應提高警覺。 對於幼兒來說,家長和照顧者的衛生習慣至關重要。
多重感染的挑戰與警示
這宗個案提醒我們,多重感染的風險不容忽視。當不同病原體同時或相繼感染人體,可能會產生「協同效應」,加劇病情。這不僅增加了診斷和治療的難度,也對醫療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不同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多重感染對特定人群(如幼兒、長者或有慢性病史的人)的影響,對於制定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至關重要。
這也凸顯了持續監測社區病毒流行情況的重要性。及時掌握不同病毒的活躍程度和變異情況,有助於評估風險,並向公眾發布相應的健康建議。 污水監測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監測手段,能夠提供社區病毒流行趨勢的重要資訊。
前行的路:謹慎與保護
這名16個月大男童的危殆情況,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沉重事實。它提醒我們,病毒威脅依然存在,且可能以更複雜的形式出現。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為符合接種條件的幼兒接種新冠疫苗,是保護他們免受嚴重感染的重要步驟。其次,持續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衛生習慣,是抵禦各種呼吸道疾病的基礎防線。最後,當孩子出現發燒、氣促、咳嗽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切勿拖延,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這宗個案是一個警示,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從中學習,提高警覺,共同為孩子們築起更堅固的健康防線。畢竟,他們的健康與平安,是我們最大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