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對冲機制」長期被視為削弱僱員退休保障的關鍵缺陷。隨著2025年5月1日正式取消對冲安排,商界正積極部署應對策略,這場牽動勞資權益平衡的改革正式進入深水區。
政策轉型下的企業應變策略
根據明報報道,全城商業躍動有限公司董事黃子奇透露,雖然新制下僱主不可再用強制性供款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俗稱「兩金」),但自願性供款仍保留對冲功能。這種設計實質形成「雙軌制」,一方面限制僱主隨意侵蝕僱員退休儲備,另一方面通過誘導自願供款維持企業現金流彈性[1]。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指出,50人以下企業普遍採用電腦系統精算兩金成本,配合勞工處線上計算工具與商會支援服務進行過渡[1]。
值得關注的是,「預留撥備」成為主流應對方案。部分企業已開始按月提存專項資金池,此舉雖增加短期財務壓力,卻能避免突發離職案例引發的現金流危機。更有前瞻性部署體現在金融產品創新層面——業界正與銀行保險機構磋商開發「額外供款產品」,透過定期儲蓄計劃配合投資回報抵消未來潛在支出[1]。
金融市場的配套佈局
保險業迅速響應政策變革推出結構性產品。華僑銀行(OCBC)推出的「自在賞2025」客戶優惠中,「特選備用保費戶口」提供0.5%額外首年保證年利率吸引預繳保費存款[3]。中銀人壽則強化危疾保險產品的獨立銷售模式,《守護未來終身壽險計劃》等產品不再捆綁其他險種銷售[4],反映市場正針對中小企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這種金融創新本質是將長期負債轉化為可控成本:通過鎖定特定收益率幫助企業量化未來支出規模;而靈活的提取機制則維持資金運用彈性。業內人士透露相關產品設計需平衡監管要求與商業可行性——既要符合《強積金條例》修訂精神又不能過度壓縮利潤空間。
勞資關係的新型態挑戰
取消對冲表面是財務安排調整實則觸及管理哲學變革。「以前靠『數簿』解決勞資糾紛的模式行不通了。」有製造業東主坦言需重新評估員工價值鏈:延長核心團隊服務年期以攤薄潛在遣散成本、加強績效考核減少非必要人事變動成為新趨勢。
值得警惕的是灰色地帶操作風險。由於自願供款仍具對冲功能且無金額上限設定理論上存在濫用可能——例如將原屬強制供款的支出改列自願項目進行技術性規避這需要積金局加強審計力度並建立舉報機制作為制度補丁。
—
這場改革標誌著香港退休保障制度的重要轉折點其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三方共贏模式:既要保障打工仔合理權益又要避免中小企因成本激增引發裁員潮更需引導金融市場發揮風險緩衝功能從長遠來看這或許是重塑本地營商生態的重要契機——當人力資源真正被視作可持續資產而非消耗品時香港經濟才可能突破低成本競爭陷阱邁向高增值發展階段。[1][3][4]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news.mingpao.com
[3] www.ocbc.com.hk
Powered By YOHO AI